衛福部次長莊人祥於去年初疾管署署長任內診斷出胃癌,令外界震驚。根據衛福部統計,民國 113 年國人十大癌症,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八,而胃癌患者中有八至九成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不可不慎!
當心!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表示,許多常見的胃部不適,如脹氣、反胃、胃酸逆流、食慾不振等症狀背後,可能潛藏一隻會致癌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幽門桿菌感染後,約 90% 患者會出現慢性胃炎,但僅有 20% 有明顯症狀;約 10% 會發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另有 1〜4% 會罹患胃癌,其胃癌風險是未感染者的 6 倍。
徐兆甸說明,幽門桿菌主要寄生於胃部黏膜,能分泌「尿素酶」分解胃中的尿素,利用產生氨與二氧化碳以中和胃酸而存活。
研究顯示,九成胃癌患者驗得出幽門桿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有九成以上帶菌,而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癌前病變,也都與幽門桿菌密切相關。
由於 90% 的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在病程發展成胃癌之前的任何階段,只要成功根除細菌,就有機會終止病情惡化,因此,篩檢與治療幽門桿菌已成為胃癌防治的重要策略。
誰需要主動做幽門桿菌檢測與殺菌?
徐兆甸進一步指出,幽門桿菌可在胃部潛伏多年,導致慢性胃炎、潰瘍,甚至演變為胃癌。特別是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及早檢測並根除幽門桿菌,以降低未來罹病風險:
- 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或腸化生患者
- 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 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患者(低惡性度)
- 早期胃癌切除手術後患者
- 有胃癌家族史(含一等親病史)者
- 曾接受胃部部分切除手術者
- 長期醃漬、高鹽飲食或有吸菸習慣者
3 大檢測方式解析,選對才能準確找出
徐兆甸提到,在所有檢測方法中,胃幽門桿菌呼吸檢測(碳 13 呼氣測試)準確度最高,約可達 95%。它不具輻射性、安全性高,3 歲以上即可檢測,但需停用強效抑制胃酸藥物 2 週,抗生素 4 週,且必須空腹。
糞便抗原檢測準確度約為 90%,優點是不需喝藥水,但是仍需停用胃藥和抗生素。適合兒童與不適合做呼氣試驗者。然而,檢體需冷藏保存,便秘者或無法及時採檢者可能影響結果準確性。
血清抗體檢測雖僅需抽血、快速方便,但無法判斷是否為「現正感染中」,因為即使細菌已清除,抗體仍可能持續陽性。因此不建議用於決定是否除菌,也不適合作為治療後的追蹤工具。
積極治療後別忘了追蹤,降低再感染
徐兆甸提醒,胃幽門桿菌多經由口傳口或糞口途徑傳播,家庭共餐、經口餵食,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都是重要感染來源。若僅治療單一帶菌者,而同住家人未接受檢測與治療,仍可能互相傳染。
因此,他建議同住家屬應一併篩檢與根除治療。而胃幽門桿菌的治療並不是簡單吃幾顆藥就能完成,一般需要接受由醫師評估後的完整療程,才能有效根除,並真正降低再感染風險。
常見做法是以四合一藥物配合 14 天的療程,成功率可達九成。但關鍵在於確實依照醫囑完成全程,避免自行中斷或減量,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若多次治療無效,醫師會進一步安排幽門桿菌細菌培養,評估最合適的用藥策略。
此外,治療結束後,應停藥滿一個月再驗,以避免藥物殘效造成假陰性。這時可選擇胃幽門桿菌呼吸檢測(C13)或糞便抗原檢測,確保細菌已被徹底根除,為後續的胃部健康奠定穩固基礎。

諮詢專家: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 徐兆甸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湧酸氣、火燒心竟是身體發出警訊!醫提醒:反覆「胃食道逆流」恐是癌前病變的前奏
「上皮下腫瘤」是胃癌?從分層、大小、顏色分別真假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