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很多人心中的痛,但隨著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癌症的「新一波」治療也給了大家希望,而免疫療法現在到底可以用在哪些患者身上,用一張表讓你看懂!
免疫療法需要「你」身體的免疫力
免疫療法的概念,就是要「喚醒身體的免疫系統」。不管是用刺激的方式叫醒免疫系統,還是拿掉原本的防衛限制,主要都是希望本身的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軍隊打敵人」的效果,把癌細胞給殺死。
在2019年的癌症論壇上,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閻雲就比喻,免疫系統就像身體裡的警察,哪裡有壞人就要去哪裡打壞人(癌細胞),但壞人有可能會「騙警察自己是好人」,或是「搶走警察的槍」,或是警察人數不夠、打不死壞人,而免疫療法,就是揭穿壞人的真面目、發給警察更強的火力,或是增加警察人數,達到「打壞人」的效果。
誰適合作免疫療法?
- 本身的免疫系統要夠強壯
- 進行過化療、放療的患者
- 癌症在健保署公告的適應症範圍
- 通過基因檢測找出生物標記
要啟動免疫療法,首先的條件是「本身的免疫系統要夠強壯」,效果才會好。但反過來說,也不能「太強壯」,因為免疫系統太強,用藥物刺激活化後,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讓身體正常的組織器官受到攻擊。
所以個人的「免疫系統」要剛好足夠發揮效果,又不會太強,是很重要的,也因此,比起「單一」做免疫療法,如果配合像是化療、放療、標靶的療法,效果是可以最大化的,所以即使想要試試看免疫療法,也同樣要評估其他療法
而健保目前針對不同的免疫藥物,有不同的適應症給付範圍,這些癌症是目前確認較有效果的,如果這些癌症的患者想要做,可以詢問主治醫師自己的身體狀況是不是合適。
另外,隨著癌症基因的研究發展,也慢慢發現,免疫療法會因為每個人的基因狀況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像是肺癌,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就表示,如果在做治療之前,先偵測到PD-L1的標記,效果可以比一般人大2.5倍,所以建議在做之前,先檢測相關標記會更好。
常見的癌症基因檢測
- PD-1、PD-L1表現量:兩者都是目前免疫治療常用的評估指標。
- 腫瘤突變負荷 TMB:計算癌細胞總共帶有多少突變基因,如果突變量多,表示癌細胞越容易被免疫系統找到、攻擊,所以效果也會最好。2018年,美國國立癌症治療指引將TMB檢測列入非小細胞肺癌的篩選流程中。
- 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跟TMB原理有點類似,但屬於大腸癌的治療指引中。
- 免疫調節基因:檢查身體中的免疫調節基因是否有突變,預測治療是否會產生抗藥性。
延伸閱讀
免疫療法獲2018諾貝爾醫學獎 免疫治癌的下一步是什麼?
用免疫療法抗癌的成敗還得看它臉色 人體內愈多療效愈好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