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胃痛延遲就醫成晚期癌! 年輕化胃癌更兇猛

作圖.001-3

日本男團FANTASTICS年僅二十二歲的成員中尾翔太,在2018年三月對外公布罹患胃癌後,七月即病逝。從發現到病逝僅四個月,加上如此年輕,讓人憂心胃癌的凶猛。醫師提醒,年輕族群罹胃癌易輕忽;除了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之外,飲食要少吃高鹽、醃漬、含有防腐劑之加工食品。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目前收治最年輕的胃癌病人是十七歲。患者的胃完全堵住,無法進食、腸子也破掉,經過治療後,開心地告訴趙毅,「沒想到又可以吃東西了!」

身為胃癌專家,趙毅一年大約收治三名二十歲上下的年輕患者。趙毅分析,由於「沒人會想到這麼年輕就得胃癌」,加上早期症狀容易忽略,導致部分病例被發現時,大多為晚期。

台大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郭雨庭也坦言,年輕患者大多沒有警覺胃有問題,導致延誤診斷。無奈的是,年輕患者的癌細胞往往都比較凶猛,臨床上到被診斷時,幾乎都是晚期。

胃癌發生率  日韓最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二○一五年初,胃癌患者有三八四九人,其中五七.四二%接受手術治療。當年死於胃癌者有二三二六人,發生率排名為男性第七位、女性第十位;死亡率排名男性、女性皆為第六位。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為日韓兩國的國病。台灣患者大多年齡在四十到六十歲之間,台灣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韓國為十萬分之八十、日本為十萬分之六十。

我國胃癌患者第一、第二期加總約占四成,第三期約三成五,第四期約二成五。患者以晚期居多,主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與其他消化性潰瘍症狀難以區分,如患者症狀為上腹疼痛,給予抗潰瘍藥卻緩解,誤以為是胃潰瘍。

進一步探究胃癌的原因,趙毅與郭雨庭都指出,與幽門螺旋桿菌、基因及飲食脫不了關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因子。郭雨庭說,這是目前證實與胃癌相關性最高的危險因子。而根據台大醫院的資料,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八成五的病患接受第一線殺菌處方,可以成功殺菌。

醫師們均提醒,有幽門螺旋桿菌者一定要治療,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是透過口水唾液傳染,因此若共同居住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其他同居住者也要檢查。

其次是基因遺傳,趙毅說,年輕人罹患胃癌多半是基因作祟,有癌症家族史者,五十歲以後建議做胃鏡檢查,其後再依據個人胃部的狀況定期追蹤。

初期無自覺  易致輕忽

再來就是飲食習慣,郭雨庭說,雖然研究結果對蔬果能否預防胃癌的說法,莫衷一是,但各方研究都證實,高鹽、醃漬、含防腐劑等食物,像日韓國民愛吃的泡菜、漬物,台灣人愛吃的香腸、火腿等,其實都是胃癌的幫凶。

目前在臨床上較為頭痛的是,大多數胃癌病患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醫師要早期診斷有一定的困難度,因此不少患者在確診後驚呼,我的生活作息很規律、很少吃醃漬食物、也無家族遺傳史,「怎麼會是我?」

郭雨庭解釋,有些患者有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是做過胃切除的殘存胃病史,因胃黏膜長期反覆發炎而導致癌化。針對這些高危險族群的病患,他建議,至少每年須接受一次胃鏡追蹤。

另外,胃潰瘍患者務必聽從醫囑定時服用藥物,並且追蹤胃鏡至潰瘍完全癒合為止,主因在於有些胃癌會以潰瘍的方式表現,加上這類型的胃癌,往往不容易被切片診斷出。

他也提醒,期間若有體重減輕、食欲下降、解黑便或血便,更要提前接受胃鏡檢查。畢竟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若等到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等症狀,甚至腸胃道阻塞才就醫,可能就為時已晚了。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胃痛到底是胃潰瘍還是胃癌?教你分辨腫瘤痛跟潰瘍痛!

胃癌大都是自找的,想要避開它就要記得這3件事

多數胃癌為什麼要切胃?因為淋巴系統容易快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