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應該只是痔瘡吧?壓⼒⼤才會出⾎?醫提醒做 1 事盡早發現

20250917_血便應該只是痔瘡吧?壓⼒⼤才會出⾎?醫提醒做-1-事盡早發現-

一名 45 歲男子的便便出血、糞便不成形長達半年,仍堅信只是飲食不當或檢查造成的小問題,直到肚子痛到難以忍受才就醫,結果大腸鏡一照,腫瘤幾乎塞住整條腸道,確診大腸癌。

禾馨醫療腸胃科醫師林相宏指出,這名個案是典型的「過度逃避」,雖然在半年間前糞便潛血檢查即呈現陽性反應,他仍自我安慰「只是檢查弄傷」,不就醫,只是調整飲食、規律作息,期待症狀能自然消失。

但疾病並沒有因此改善,反而在半年後惡化成腸道狹窄,必須緊急轉診。林相宏說:「這就是很多上班族常見的心態,認為工作太忙、壓力太大,硬是把血便、腹痛歸咎於生活習慣,而不是警覺可能是癌症。」

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願意檢查的患者中,超過六成確診時已是大腸癌第三或第四期。他強調,大腸癌雖然進展緩慢,但一旦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甚至有便意卻排不乾淨的狀況,往往代表腫瘤已經存在。

大腸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癌症排行榜前段班,且有年輕化趨勢。林相宏語重心長地說,年輕族群大腸癌多發生在接近肛門的位置,血便症狀非常明顯,卻被誤以為是痔瘡,拖到最後發現都已經偏晚期。

林相宏提醒,上班族長時間外食、愛吃炸雞排、燒烤或宵夜,加上菸酒應酬,都是風險因子。如果還習慣把疲憊、便血、肚子痛當作壓力大或飲食太油,反而讓自己錯過黃金治療期。

其實,政府早已提供方便的篩檢資源,符合資格的民眾(45 至 74 歲,或 40 至 44 歲有家族病史者),每兩年可享有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就能知道腸道是否有出血風險,及早安排大腸鏡檢查。

工作在忙碌,健康才是真本錢!林相宏提醒,青壯年上班族不要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若有持續的血便、糞便型態改變或不明腹痛,務必盡早檢查;即便沒有症狀,也應善用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把大腸癌扼殺在早期。

諮詢專家:禾馨醫療腸胃科醫師 林相宏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