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癌前病變「黏膜上出現紅色斑塊」 醫:戒掉檳榔能防「口腔癌」

20250417_口腔癌癌前病變「黏膜上見紅色斑塊」 醫:戒掉檳榔能防「口腔癌」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男性得到口腔癌的年齡中位數為 52 歲,與其他主要癌症的發生年齡相比,提早了 10 多歲;此外,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 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而國人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醫師提醒,其實口腔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其中有吃檳榔的民眾為了自身健康一定要盡早遠離。

即使不添加紅灰或白灰 光嚼檳榔就會致癌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指出,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致病機轉,目前證實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最為相關,研究顯示,臺灣的口腔癌患者 88% 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證實,檳榔本身就是第一級致癌物,即使不添加紅灰或白灰,光嚼檳榔就會致癌。而嚼檳榔、抽菸及喝酒更是口腔癌常見的 3 大危險因子,菸檳酒 3 者都有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 123 倍。

王文弘建議有吃檳榔習慣的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練習戒掉:

  1. 設定目標:一天只要減少一顆檳榔,持之以恆。
  2. 檳榔代替品:可嚼口香糖、喉糖、羅漢果⋯等。
  3. 友人邀請一起吃之拒絕技巧:
    (1)哀兵致勝法:如嘴巴紅紅的,我等一下還要拜訪客戶。
    (2)自我嘲解法:如我很怕死。
    (3)走為上策法:如我先去忙了。
    (4)投桃報李法:如馬上回請吃口香糖。
    (5)安身立命法:如醫生叫我不要再吃檳榔了。
    (6)虛與委蛇法:如轉移話題。

他強調,不管哪一種技巧,一定要堅定持之以恆,對自已有信心,一定能成功;王文弘補充,吃檳榔是習慣問題,需要慢慢培養落實於生活中,但在戒檳榔的同時,如果能夠配合運動一起進行,不僅能使身體會更健康,心理壓力也會得到紓壓,另外也可以透過喝適量的咖啡、茶、維他命 B 群,讓自己的精神更佳。

善用口腔黏膜篩檢 早期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

國外研究顯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 4 成口腔癌死亡率。因此,政府已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根據統計,每 440 名參加者中即有 1 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 8 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

  1. 免費篩檢:
    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30 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提前至 18 歲起接受檢查),每 2 年 1 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
  2. 篩檢地點:
    民眾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
  3. 檢查注意事項:
    檢查前將由醫護人員確認年齡或身分是否符合、是否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之行為及近 2 年是否做過相同篩檢,取得受檢人同意並簽名後,由醫師提供篩檢服務。
  4. 留意檢查結果:
    (1)為陰性(即指沒有異常),請持續每 2 年接受 1 次口腔黏膜檢查。
    (2)為陽性,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於兩個月內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門診進行確認診斷,後續應遵照醫囑每 3-6 個月定期追蹤 1 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