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三陰性乳癌治療新曙光!醫籲:2 步驟做好做滿防復發、提升存活率

20240621_致命三陰性乳癌治療新曙光!醫籲:2-步驟做好做滿防復發、提升存活率

乳癌一直是我國女性健康的頭號威脅,其中的三陰性乳癌更有最惡乳癌之稱,令人恐懼。三陰性乳癌因缺乏荷爾蒙受體及 HER2 的標靶開關,以致抗荷爾蒙藥物與 HER2 標靶藥物無法有效作用,只能仰賴化學治療,被認為是治療成效較差的乳癌類型。不過,並非所有的三陰性乳癌治療都一樣,研究顯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時,加入術前術後免疫治療,有機會達到不復發、幾乎看不見腫瘤的治療目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 10〜15%,常好發於 40 歲前,「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常處於工作上升期、適婚期、育齡期,卻要面臨罹患乳癌所帶來的生育、生命威脅」,他說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需更有效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的癌細胞分化常呈現高度惡性,容易有淋巴結轉移。復發的機會又比其他類型的乳癌高,腦部轉移的比例也高。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

劉良智指出,三陰性乳癌還有一個特性,即是治療後復發比較早,初次治療後的 1〜3 年為復發高峰期,之後才會顯著降低與其他類型接近的程度,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

他解釋,「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為乳癌的第 2、3 期,腫瘤介於 1〜2 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不論淋巴是否轉移、腫瘤大於 2 公分的三陰性乳癌,此類族群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術前、術後輔助治療,提升整體存活期

劉良智表示,在治療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目標是「提升無事件存活期(EFS)」。所謂「EFS」指的是病患手術後,到出現疾病惡化或死亡的時間。常做為前導性治療的觀察主要目標,時間越長越好。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要幫助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的黃金時間。

術前輔助治療(前導行輔助治療),不但有助於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透過病理完全緩解率(pCR,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數值,評估預後和藥物反應,做為後續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

陳守棟進一步說明,術後輔助治療的作用,是盡可能消除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維持疾病不惡化、預防復發,提升整體存活期。

劉良智提到,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預防疾病復發,追求更多控制病情的可能。

他說:「術前 8 次免疫治療搭配化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率超過 6 成,減少手術切除範圍;術後接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 9 次,消滅術後殘存癌細胞,提升 EFS,同時降低近 4 成惡化或復發風險,有機會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

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觀念,389 防復發

36 歲的張小姐是一名營養師,3 年前意外在抓癢的過程中摸到腫塊,雖然沒有感到不舒服,但仍擔心是惡性腫瘤,遂在隔天就醫檢查,發現了一顆直徑約 2 公分的腫瘤,確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

而後轉診至劉良智醫師的門診,尋求專業協助。張小姐確診三陰性乳癌時,不像許多病友出現自我懷疑、憤怒的心情,而是理性地上網尋找後續的治療機會。

張小姐表示,剛開始看到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低、預後較差的數據時,確實感到恐懼,但又看到免疫治療加入輔助治療的相關研究結果,主動諮詢主治醫師獲得肯定的回覆後,信心大振。

最後,決定運用商業保險資源,依醫囑接受化療、手術及合併免疫治療療程,術前將 8 次化療 + 免疫、術後 9 次免疫治療打好打滿。而開刀後,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完全緩解,且迄今超過 2 年維持穩定不復發,讓她逐漸擺脫罹癌的恐懼。

張小姐表示,除了西醫治療,手術前的藥物輔助治療難免出現一些化療副作用,因此尋求陳盈祐中醫師協助,透過中西醫整合治療,改善化療副作用,甚至讓她可以正常工作。

而在抗癌過程中結識的病友,相互陪伴和鼓勵,讓自己不會感到孤單。在治療康復後,張小姐不但與交往十多年的男友結婚,她也將這段經歷當作禮物、一次生命的轉折點,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張小姐堅信,對抗癌症,一開始就要盡力找出可能合適的武器,以期待能除惡務盡,也因此她能堅持完成全部治療。然而,免疫治療需自費,對許多病友是很大的經濟負擔,如果健保可以納入給付,可望幫助更多病友積極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乳癌如何預防?乳癌患者治療期怎麼吃?營養師揭不同階段飲食原則
朱俐靜病逝/乳癌排名癌症死因第四!年輕乳癌治療著重「抑制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