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排超久?檢測前需要知道的四大關鍵!

列印

黃聖筑/綜合報導 /圖

自從秀場天王豬哥亮因癌症之首的大腸癌離世後,民眾進行「大腸鏡」檢測的意識抬頭,據統計近一年全台灣省,除了持續追蹤的患者,約有8萬人作大腸鏡檢查,也使得有些醫院面臨,病患排隊等待一個月以上才照得到的窘境。雖然大腸鏡的篩檢已經漸漸普及,但您知道在大腸檢測前的四大須知嗎?

一、確認腸子有清乾淨?

通常照大腸鏡之前會進行低渣飲食,直到排便沒有顏色,才會進行。但若腸子沒有清乾淨時,會影響偵測病灶的準度,此時可以請院方安排重新檢查,這是病患可以主張的權利。

二、確認有檢查整條大腸嗎?

是否有檢查整條大腸的意思是,大腸鏡有無到達盲腸,並了解觀察的腸的構造,如: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及範圍。國內外檢查大腸的黃金指標,就是依據大腸鏡是否有達到為標準。目前國內的標準為盲腸到達率是90%,就是100位病人其中有90位,有檢查到盲腸的醫療單位才及格,以及了解無法到達盲腸的原因是?腸沾粘或天生腸子長?

三、若發現腺瘤性息肉?請確認切除!

腸胃裡癌前病變的指標就是「腺瘤性息肉」,50歲以上每20名男性就有1人有腺瘤性息肉,而女性是30至40人中有1人。若能及時切除息肉,大腸癌發生率將在年內8降低76%~90%。通常醫生發現息肉都會切除,但息肉太大顆、服用抗凝血藥物或其他醫生評估的風險,而無法馬上切除時,要再安排切除手術。

四、其他注意事項?

若大腸鏡發現息肉,有進行切除手術。須注意一週內不可喝酒、不能運動及提重物,避免術後出血。若照大腸鏡有麻醉,結束後會感覺迷糊,因此最好要有家人陪同,在術後協助病患確認以上四點。

高風險族群檢測建議

基因診斷為家族性息肉症者,16歲可能就會出現很多腺瘤性息肉;而父母曾罹患大腸癌或有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家族病史者,約40歲會發作。因此建議此類高風險族群,在病發年齡時開始進行篩檢,之後每5年在作一次檢查。而曾罹患潰瘍性大腸癌的病人,應在發病後7、8年定期篩檢,每2年一次;而其餘民眾建議50歲開始篩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