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 WHO「全球乳癌倡議」(GBCI),台灣乳房醫學會攜手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及社團法人高雄市乳癌衛教學會舉辦「齊心協力,終結乳癌 台灣乳癌倡議行動芻議」(TBCAI)」。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據衛福部 111 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 112 年死因統計,111 年有 17,366 位婦女罹患乳癌,112 年有 2,972 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 8.1 位婦女死於乳癌,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二。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教授指出,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 20 年間,從每 10 萬人口 40 人增加兩倍至 82 人,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凸顯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

台灣乳癌倡議行動聚焦三目標
陳芳銘提到,為逐步達成目標,「台灣乳癌倡議行動」擬參照 WHO 全球乳癌倡議,設定在 2040 年前逐年降低 2.5% 乳癌死亡率的總目標。並聚焦三大具體行動目標:
- 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成效:篩檢率從現行 40% 提升至 60%。
- 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80% 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藥物治療。
- 落實醫療平權與癌友支持:建立全面性支持系統,確保患者都能獲得優質照護。
專家提:達成目標的 2 行動
他直言,要達成「早篩、早治」目標,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乳癌篩檢率仍偏低,儘管已從 40% 提升至 46%,但相較歐美的 80%、日韓的 60% 仍相距甚遠,而這背後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不足」。
早篩:「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乳癌
國健署自 2025 年擴大乳房攝影檢查補助,納入所有 40〜74 歲女性可每兩年接受 1 次免費篩檢,截至 9 月中旬,總篩檢人數已來到 104 萬人。但仍有許多女性認為自己還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甚至有 3 至 4 成一生當中從未篩檢。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醫師指出,「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乳癌是改善預後和存活率的關鍵,而「乳房攝影檢查」仍是目前全球篩檢計畫所採用的核心技術,可於出現症狀前發現腫瘤。
黃其晟提到,根據發表於《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的台灣本土研究,結果顯示每兩年一次定期的全民乳房攝影檢查,不僅最能偵測到乳癌,並可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達 41%,且不會大幅增加過度診斷(偽陽性)的比率。
早治:「有效治療」顯著降低死亡率
篩出早期乳癌後,能否有效「早治」更是降低死亡率關鍵。《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24 年研究發現,美國乳癌死亡率在過去 40 多年間降低 58%,其中,早期與晚期治療的進步合計貢獻逾 7 成降幅,而篩檢則貢獻逾 2 成。

陳芳銘指出,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05 年研究即顯示,結合「早期篩檢」並在確診後給予「有效治療」,可顯著降低 3 成乳癌死亡率。
最新國際研究顯示,即使是第 2 期無淋巴轉移者,每 5 人有 1 人會在 20 年內復發,有淋巴轉移者復發機率更高,凸顯早期乳癌須接受適當、持續且完整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愈來愈多醫學實證出爐,最新國際指引已建議將過去僅適用第 3 期高風險患者的術後「抗荷爾蒙藥物+CDK4/6 抑制劑」輔助治療,擴及至第 2 期患者,以降低 20 年內的復發風險。
用藥給付與國際接軌,補齊關鍵拼圖
唯有用藥給付能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速度,才能讓早篩成果更能被落實。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賴峻毅醫師認為,健保雖積極接軌國際指引,但針對早期及晚期乳癌,仍有約 4 至 5 成建議治療尚未納入給付或有所設限,關鍵拼圖待補齊。
陳芳銘強調,唯有民眾建立正確觀念,搭配「(政府接軌國際)有藥用、(病友正確觀念)要用藥」的行動,才能讓擴大篩檢、治療接軌國際發揮最大綜效。

諮詢專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 陳芳銘教授、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 黃其晟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副秘書長 賴峻毅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