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小學在德國教育中體驗自由與探索、在臺大醫院當住院醫師第四年,決定再到美國國家癌症中心進修,深入研究和學習治療癌症病患照護模式,成為他打造癌症醫院時最深的底蘊。明亮的採光、飯店氛圍的大廳到聯合服務櫃檯,癌症醫院動線一路到復健中心,門診整合到放射治療等,都可以看到以病人需求著想的照護思維,楊志新正在打造一座兼具精準治療、研究突破與人性關懷的「醫療方舟」。
不是只有癌症患者的癌症醫院
許多人以為台大癌醫只接收癌症病人,其實不然。楊志新說,癌症病人常常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共病需求,因此癌醫同時也配置照護這些慢性病的醫師,有些病人來自總院,因為病房床位不足,會轉介來癌醫中心。
門診分流不分科 一站式治療縮短病人等待時間
在傳統醫療體系中,癌症病人往往得在門診之間「跑流程」,錯失治療黃金期。楊志新說:「以前我覺得這個病人需要開刀,我就寫一張照會單,請他後天去找哪位教授,教授看完說不能開,病人又回到我門診,再等一週,我再請他看放射線科,可能又等兩天回來說好,我開始可以做,……這真的很沒效率。」
因此,在癌醫中心,他設計出一套完全不同的就醫動線——門診區看不到科別標示,不分科、不分醫師,而是依「癌別」設計。例如週三是肺癌日,內科、外科、放射腫瘤、皮膚、眼科等醫師齊聚一區,在二十間診間同時看診,彼此可隨時走動、會診,當場幫病人擬出整體治療計畫十分鐘就能解決過去幾週才能搞定的事。即便病人有不同意見,也能當下調整討論。

基因檢測助攻精準用藥策略
楊志新是台灣第一位、全球第十八位獲得世界肺癌大會特殊貢獻獎的科學家,身為國際肺癌權威,談起台灣最常見的肺癌,楊志新說,過去聽到肺癌就如宣判死刑,尤其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但現在不同了,「如果沒有基因檢測,等於回到1980年代的盲目治療。」
從2023年起,健保已納入次世代定序檢查,加快病人接受對應標靶藥的速度,精準打擊癌細胞,減少不必要的化療與副作用。楊志新強調,現在病人反而會帶一堆資料來,說他想用標靶藥,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醫師要判斷基因與免疫型態,再說明選擇。
目前晚期肺癌治療趨勢,也走向藥物與局部治療並行。楊志新指出:「以前,如果進入第四期,我們都覺得局部治療就不需要了,現在有些新型藥物如雙抗體藥,能提高對腫瘤攻擊效率,再加上局部治療的配合,減緩腫瘤生長的速度。」
健保藥vs自費藥 不是好壞而是適不適合
楊志新指出,有些病人會問:「健保藥也可以,為什麼建議我用自費的?」他直言,這不是藥物好壞的問題,而是疾病階段與基因變異不同,治療策略也會變。而且還有情況,反而是病人不要用健保藥,要求藥用標靶藥。
楊志新坦言,健保雖已給付許多標靶藥,但若出現抗藥性,就可能需要用到還未納入健保的新藥。醫療團隊也會介紹臨床試驗的選項,「有些藥雖未上市,但我們與國際同步引進,能為病人提供多一條希望之路。」

質子治療室如進太空艙 兒童癌症治療更安全
「這麼大的機器,看起來像太空艙,病人躺上去不會掉下來嗎?」——這是許多第一次看到質子治療設施的民眾共同的驚嘆和疑問。楊志新解釋:「都固定得很好,絕對不會掉。這套系統,其實就像工廠組裝車子的機械手臂。」

台大癌醫中心的質子治療區,有三間治療室,其中一間還能改變射束角度,專門應對複雜病灶、精準打擊腫瘤,質子治療屬於自費項目,強調降低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特別適合正在發育中的幼兒病患,或是攝護腺癌、頭頸癌、肺癌、子宮頸癌等需要保護鄰近器官的癌症。
雖然癌醫中心目前尚未正式收治小兒癌症,但楊志新已經預告未來規劃:「會和兒童醫院合作,把需要的孩子接過來,甚至設置專屬的麻醉觀察區和小兒病床。」

從光子到標靶 癌症治療的進化
光子治療屬於健保給付,可以治療深部腫瘤,但在穿透至腫瘤之後,可能造成腫瘤遠端正常組織的傷害,為了減少這類傷害,便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光子治療技術。
目前台大癌醫中心設有多台「光子直線加速器」,能依腫瘤形狀,調整光束形狀、密度與角度,將傷害正常組織的機率降到最低。楊志新強調,以前化療是主力,現在很多病人光靠標靶、免疫加上放射線,就能穩定控制腫瘤,甚至達到痊癒。
復健中心設計專為癌症病人
楊志新坦言,癌症病人其實需要很多復健,卻常常在一般復健中心被忽略,因為他們不好做、花時間、容易不穩定。因此癌醫特別打造一座陽光充足、設施量身設計的復健中心,專為癌症病人量身打造。甚至還納入形體美容服務,楊志新強調,癌症照顧不只是身體治療,還包括心理重建與形象支持,從一開始就要幫病人預備好,即使還沒開始治療,也可以先做復健訓練。
最頂尖的願景 病人需要就是癌症醫院需要
楊志新說,我從來不把哪一個醫院當作標竿,因為如果有標竿存在,就認為他是完美的,可是事實上沒有一家癌症中心或醫院是完美的。
重點是在病人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包括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對病人的關懷,最好的流程,再加上最頂尖的科技,缺一不可,把這些全部都聯合起來,就是台大癌醫的特色。
楊志新也坦言,目前仍有許多理想尚待完成,像是人力仍不足、病房尚未全面啟用、兒癌服務尚未銜接等,但每一項都列入下一階段目標。這不只是「華人第一、世界一流」,而是持續往「真正的世界頂尖」推進。
文/楊依嘉、影/黃子軒、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