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時有2種病人很難懂,一種會從盤古開天講起,把家裡的事情交代過一遍,一種人是都不說,只要醫師說給他聽,問他身體狀況,永遠只有『還好』。」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其實看醫生的時候,應該要自己問3個關鍵問題,才能幫助醫師跟自己釐清接下來要做什麼。
在家滿滿疑惑,進醫院就一片空白?
每次生病的時候,都會在日常上遇到許多生活上的問題,比如吃藥的副作用影響作息、讓身體不舒服,或是總是忘記吃藥、不想吃藥;但進到醫院的時候,看到醫師那瞬間,因為時間很短、又什麼都忘了,結果最後問題都沒解決又回家。
像80歲的陳阿嬤,每天跟家人抱怨藥吃太多、一直頭暈,可是回診時醫師問她「最近還好嗎?」她卻只會說「還好」,家人在旁邊也很無奈。
國健署表示,其實看醫生是為了解決問題,當然要把問題解決了才能讓自己、醫師都安心,所以建議可以問3個關鍵的問題,來幫助自己釐清現在的狀況。
第1問:對於我現在的症狀(包含各種服藥後的不舒服),我有那些選擇?
第2問:我擔心就醫時選擇的各項治療方式,會有什麼風險或困難(包含對生活的影響,比如多久要回診一次、可以回家服藥還是一定要來醫院)?
第3問:不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我如何得到幫助,作出最合適的選擇(詢問醫師的支持)?
而這個也化成紙本的「就醫提問單」,讓病人可以在等看診的時候寫下自己的想法,方便詢問醫師、也比較不會忘記。而今年預計將就醫提問單底下的小問題再轉化成條列式,方便患者使用;除了透過各醫療院所發放給病人及家屬外,也可以在國健署網站下載。
國健署表示,未來的醫療一定會是以「人」、以「病患」為中心,所以了解自己的權益是很重要的,協助推動醫病共享決策的醫策會副執行長廖熏香也說,「讓病人事先去想過自己的病,對於醫病關係來說已經是往前跨一大步了」,因為病人不但有「知」的權利,也有「知」的義務。
所以如果有空,也可以將國健署提供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瀏覽過,不但可以獲得衛教知識,也可以更了解自己在看診過程中,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