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對膽道癌相對陌生,依據腫瘤的位置可分為四類,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由於膽道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對於無法手術治療的膽道癌病友,在過去 10 多年來只有化學治療能選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膽道癌發生率以每年 4% 速度增加中
「膽」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只是它對人體作用時常讓人霧煞煞,其實當人體需要消化食物時,肝臟分泌膽汁儲存於膽囊,膽囊排出濃縮的膽汁,經膽管輸送到十二指腸,而左右肝內膽管穿出肝合成為「總肝管」,而總肝管與膽囊管合成為「總膽管」,依據腫瘤判定是哪一個癌別。
膽道癌在台灣常見嗎?事實上新確診人數有逐年在增加,最新統計已經來到 2629 人,賴基銘強調:「年發生的增加幅度超過 4 %,其中又以 60 歲以上的年長者居多。」膽道癌不僅難發現、國人對膽道癌的了解並不多,約 6-7 成確診都已是晚期,膽道癌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比率較高、膽囊癌次之。
- 肝內膽管癌:因為於肝臟內通常不會有感覺,早期較不易被發現,通常等到腫瘤 10 公分以上才有症狀,但往往無法開刀切除,發生率第一高,佔 30-40 %。
- 膽囊癌: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 60-70 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
- 肝外膽管癌:因為位置關係,當腫瘤有 1-2 公分大時,就可能出現明顯黃疸,相對比較容易早期發現,但腫瘤時長靠近在重要血管旁,也可能無法手術,發生率佔 10-20 %。
- 壺腹癌:壺腹位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之接合處,是較少見的癌症,發生率低小於 10%。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膽道癌有哪些誘發因子、症狀?
造成膽道癌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目前已知風險因子包括,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像是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 B 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等。
而膽道癌最常見有四大症狀:
- 黃疸:當肝臟因為膽管阻塞而無法排出膽汁時,會使皮膚、眼睛都變黃,但黃疸也有可能是肝炎、膽結石等問題造成,並非腫瘤本身所導致。
- 發燒:可能是由黃疸、發炎、膽管感染所引起。
- 腹部疼痛:患者在早期階段不太可能會感覺到疼痛,但隨著腫瘤長大可能感到腹痛。
- 體重下降:可能同時會伴隨著食慾不振,黃疸同時也會讓身體難以從飲食中吸收脂肪。
免疫療法也開始適用於膽道癌患者
膽道癌確診之後,後續治療確實是個難題,雖然手術切除病灶是治療膽道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僅有不到 3 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過往存活期難突破一年。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提到:「對於無法手術只能接受化療的病友中,僅有 2-3 成病友的腫瘤有縮小。」
面對晚期的膽道癌,近年來開始著重在「免疫療法」是個新趨勢,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 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 1 年,更有 2 成 5 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 2 年,確實也替患者帶來一道新的曙光。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李應元「壺腹癌」病逝!難察覺的癌別 醫師:三大症狀同時出現就要警覺
95%的膽管癌患者因為黃疸就診,易被誤診肝炎的膽管癌如何判斷?
長期上腹痛要當心,恐是致命「膽道癌」作祟!醫籲「3 症狀」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