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轉移、死亡率最高!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哪個好?

肺癌-轉移
  •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中死亡率最高、最容易轉移的,第一年的存活率只有55%,5年存活率更只有21.43%。但隨著標靶藥物的開發,通常病患接受這種治療後,可以延長生命4、5年,不過標靶藥物也有抗藥性的問題,還是得小心使用。

肺癌死亡率是癌症第一名

肺癌泛指由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細胞增生的惡性腫瘤,也可以再用組織組成粗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而小細胞肺癌惡性度比較高、治療方式和預後也與其他肺癌大不相同。

「小細胞肺癌」生長快速、容易轉移的肺癌,而且相比其他肺癌的1~4期,小細胞肺癌只分「侷限期」、「擴散期」,如果不治療很快就進展到疾病末期。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整體的第一年存活率只有55%,5年存活率更只有21.43%,比第二名的肝癌低了3%。

不過小細胞肺癌對化療、放射線的效果很好,腫瘤可以縮小、緩解,主要的死亡率是來自復發轉移,也就是「擴散期」。所以如果早期發現有小細胞肺癌,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在病例上,也有侷限期病患接受化療後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別放棄」。

肺癌轉移情形

肺癌是癌症死亡率最高的,與肺癌的轉移有關,很多的肺癌病患因為平常沒有抽菸、煮飯的習慣,在遠端的器官發現有癌症,才知道自己得了肺癌。最常見的是骨痛、頭痛時去檢查,雖然沒有肺癌的症狀,但症狀發生在遠端的器官,表示已經是肺癌第四期。

骨骼是肺癌病患最容易發生遠處轉移的器官,大約有50%肺癌病患會有骨轉移,像是肋骨轉移會引起胸痛,脊髓轉移會引起後背部正中或病變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軀幹的骨轉移會引起該部位的單點疼痛。如果腫瘤轉移到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甚至可能造成癱瘓。

一般而言,小細胞肺癌有70%機會發生骨轉移、肺腺癌45%、大細胞肺癌25%、鱗狀上皮細胞癌15%。另外比較常發現的轉移是腦轉移,大概佔30~40%,因為腦血管與供應大腦的椎動脈血管共用分支,肺癌細胞可以不透過肺毛細血管的過濾作用,直接從心臟、頸動脈移轉到腦,而腦部組織有腦室屏障會阻檔化學治療藥物進入腦組織,所以效果不好。

標靶藥物是萬靈丹?

標靶藥物是對癌細胞量身訂做的治療,選好癌細胞內的特定目標,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這些特殊的目標來殺死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不造成、或只有很低的傷害。但目前只有肺腺癌、且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有突變的患者,用標靶藥治療才有效。

腫瘤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會讓細胞無法新陳代謝,快速成長、轉移,所以標靶藥物主要是抑制表皮生長因子活性,或是抑制產生變異的激酶。目前60%左右的肺腺癌病患對此藥物有效,而且治療效果比一般的化療藥物快得多,再加上是口服藥、副作用在停藥後會消失,已經漸漸成為肺癌治療的新寵兒。

但標靶藥物一個月自費要上萬、甚至幾十萬,有鑑於肺腺癌的患者是肺癌患者的6成多,健保原本只開放第一線標靶藥物的補助,但常用的癌思停只開放大腸直腸癌跟腦癌,肺癌沒有開放,一個月要花5~10萬;2017年針對第二線標靶藥物的補助,也將一個月自費36萬的泰格莎(TAGRISSO)排除在外。

而在標靶藥物的臨床使用上,也不是對所有病患都有同樣的療效,如果以第一線的標靶藥物為例,可以延長壽命11個月,但有一半的人會復發轉移,這時候治療更難。使用第二線標靶藥物,因為小分子可以進入腦部細胞,對於轉移癌的治療效果較好,存活期可以增加8~9個月。

啟動身體免疫

但標靶藥物的價錢、療效都不是一般人能負擔跟控制,而小細胞癌甚至不能使用標靶藥物,如果確診癌症,與其自己自費使用標靶藥物,不如跟醫師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另外,現在免疫療法也在發展當中,只要把啟動身體防衛機制的「免疫T細胞」重新活化,就可以有效攻擊癌細胞。但因為肺癌很難早期發現,免疫療法發展不多,更增加了治療的難度,而且免疫系統活化帶來的多重器官發炎比例達到15~70%,也會造成治療後的臨床問題,還需要重新對醫師進行訓練。

而目前免疫療法還沒有納入健保,一個月需要20萬的自費額,讓許多人無法負擔,而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的患者,用免疫療法的效果不好,還要回歸標靶治療。甚至也有人標靶治療、免疫療法都不適用,也只能使用化療。

醫學界還是呼籲,與其得病之後再治療,不如每年做身體健康檢查、確保自己維持在一定的身體水準,避免抽菸、吸入過多廢氣、暴露在放射物質下,如果肺部有發炎現象,一定要早做治療,免得細胞長期發炎而產生變異,確實做好「預防勝於治療」的工作。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