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是預防大腸癌最精確的檢查手段之一,台灣大腸癌已經蟬聯 13 年癌症發生率排行榜的第一名,而除了國民健康署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其實更適合的檢查是「大腸鏡」。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洪基翔說,大腸鏡可以在早期就觀察到大腸的病變,包含息肉、或是腸道黏膜的病變;所以如果想要預防大腸癌,還是推薦有家族史、有腸道相關疾病,還有 50 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做大腸鏡檢查。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建議做「全大腸鏡」
在做大腸鏡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害怕「全大腸鏡」要深入整條大腸,至少有120~140 公分,於是考慮做「乙狀結腸鏡」,只要伸進直腸跟乙狀結腸這短短一小段,大概 60 公分左右就能找出大部分的癌症,恐懼感、舒適感都會提升。
但洪基翔說,雖然大約有 2/3 的大腸癌都發生在直腸跟乙狀結腸等「左端」處,但還是有 1/3 的癌症在右端結腸,為了怕痛而不做全大腸鏡,其實是很可惜的。
「如果真的怕痛的話,其實可以選擇做無痛大腸鏡,不會感覺到疼痛,也會比較放鬆,過程順利的話其實很快就可以結束了,不需要太過緊張。」洪基翔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清腸要乾淨
大腸鏡簡單來說就是拿攝影機從肛門伸進去照整條腸子,看路上是不是有息肉、腫瘤或是潰瘍等病變,但路上如果塞滿了垃圾(糞便),就看不到路面是否有坑洞顛簸了,所以在照大腸鏡之前,一定要先把道路清乾淨。
而要清理道路(清腸)則要分成3步驟,事前的飲食控制、服用瀉藥,還有水分的補充,每一步驟都不能出差錯,才能獲得最完美、乾淨的腸道。
盲腸到達率與檢查黃金 6 分鐘
而大腸的結尾處在盲腸,大腸鏡在通過彎彎繞繞、充滿皺摺的腸道之後,如果能順利到達盲腸,代表已經穿過整條大腸,比較明顯的問題都已經確認過了。
不過,接下來「退出大腸」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到達盲腸只是確認「有檢查整條大腸」,而隨著攝影機的倒退,大腸才會重新被醫師檢視過一次,並且是仔仔細細的;這時候,有異常的地方,醫師也會一邊觀看一邊紀錄,給出一個詳細的大腸檢查報告。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大腸癌很多是吃出來的!台中榮總醫師點名:微波食物、冰冷食物要少吃
台灣「大腸癌地圖」大公開!盛行死亡率一次看,7 關鍵找出你的高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