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副作用助完成療程!「化瘀解毒」恢復臟腑功能 中醫助大腸癌術後調理

20240920_降低副作用助完成療程!「化瘀解毒」恢復臟腑功能-中醫助大腸癌術後調理

「台灣 10 大癌症中,大腸癌在 30 年前名列第 7,近年已篡上第 1 名,這麼大的變化與生活習慣及飲食內容大有關係。」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說。根據 2020 年的資料,台灣每年新增約 1 萬 4,000 名大腸直腸癌患者,其中有超過 4,500 人死於大腸癌,是個不容忽視的疾病。

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之趨勢,專家普遍認為與飲食有明顯關聯,偏食高脂、高鹽、高糖、燒烤,飲食不潔也不節,給大腸癌滋長的機會;除了這些「外患」,晚睡、忙碌、生活壓力等「內憂」,也帶來大腸癌的病機。中醫文獻中,大腸癌也屬「腸積」、「腸覃」、「癥瘕」、「鎖肛痔」等範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身體逢「內憂外患」,是大腸癌的溫床

中醫認為,內因以正氣虧虛、情志失調為主,讓人免疫力下降,傷及脾胃、其他臟腑功能,負面情緒更造成氣血瘀滯,損傷脾胃,蘊積體內,久而形成腫塊。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如持續腹瀉或便秘,這些症狀得經由定期的大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才能發現大腸是否悄然癌變。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手術與放化療西醫療程後,術後皆是中醫介入的好時機

陳光偉表示,在古中醫的記錄中,各種癌症都是末期癌症症狀,描述的症型多半為濕熱毒瘀、氣血虛衰、百般難治。然而,現代中醫以中西整合抗癌,中醫能在癌症各期別介入,例如術後、放化療期、術後追蹤期、甚至癌症晚期,都可以發揮加強或輔助現代醫學治療的重要角色。「西醫有其治療的 SOP,中醫要抓到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去助攻,以輔助、減少副作用為主。」陳光偉說。

現今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各有不同副作用。手術後可能有出血、下肢血栓、感染或器官沾黏等狀況;化療可能帶來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口腔黏膜破損、倦怠、掉髮等;放療則易引起皮膚狀況、便秘、頻尿、小便疼痛灼熱、性功能障礙等。此時,中醫非但可提供基本的體力支持,更能減少化療帶給身體的毒性、副作用或手術後遺症,進而增強治療效果,讓身體充分恢復,提升病患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陳光偉指出,診間放化療後追蹤期的病患最多,中醫依照病患體質、病程調理,通常吃中藥 2、3 年,最多 5 年的保養期。若遇大腸癌晚期、安寧病患,也會透過針灸幫忙止痛,或提供補陽的藥湯,維持體力。

中藥有其抗藥性和毒性,由醫師判斷服用時間

如果大腸癌病患覺得中醫效果好,可以一直吃下去當保養嗎?陳光偉直說,中藥也有其抗藥性和毒性,過與不及,重點是讓病患回歸日常生活,就不需要依賴藥物了,「沒有必要吃中藥十幾年。」

他曾遇過一個高齡九旬的婆婆,怕身體無法負荷,無法動手術、也不做放療,只是擔心她的腫瘤出血,中醫給以清熱的藥,健脾補氣,讓婆婆吃得下,才有體力抗癌,也要能消化吸收,才能補充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目前已維持 3 年。

或有大腸癌第 4 期病患,化療後又復發,用藥量增加,痛苦也增加,「我手上不少這類病患,用中藥讓他能繼續接受比較強力的化療,如此才能繼續延長生命。」陳光偉說,現今大部分醫學中心都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民眾可多利用各地區中醫診所詳詢中醫介入癌症治療的時機和方法。

大腸癌並非絕症,衛生福利部正倡導癌症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希望「中西合璧」,讓病患得到最完善得照顧,也能順利完成療程,戰勝癌症。民眾也應注重身體檢查,現在的健檢「套餐」多半有大腸鏡,這是發現是否有瘜肉或病變的重要方法。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陳光偉

文 / 呂嘉薰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互補共治助復原!中醫介入減緩副作用,提升乳癌治療效益
內服外用一起改善!中西醫聯手治療,告別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