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濾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與被套細胞淋巴瘤(MCL)三大血癌患者接受傳統化學治療後,高機率仍會復發,對此健保自 10 月 1 日起擴大給付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 抑制劑,用於濾泡性淋巴瘤第三線暫時性支付、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非 17p 缺失病人的二線以上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放寬至無療程限制。專家表示,此舉不僅讓台灣臨床實務與國際指引接軌,增加癌友生存機會,也減輕病家經濟負擔,預估 250 名癌友受惠,每個家庭每年減少約 190 萬元醫療支出。
濾泡性淋巴瘤:擺脫高齡患者無藥可用困境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濾泡性淋巴瘤新發病例數緩步上升中,累計病友逾 2 千位。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表示,是最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確診時多為中晚期,難以根治、易復發,過去高齡或多重共病患者難以承受高強度化療,後線治療選擇有限;隨 BTK 抑制劑納入第三線給付,接軌美國 NCCN 指引,讓治療選項由傳統化療邁向「無化療」精準醫療,患者有望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病友獲健保標靶用藥保障
台灣每年約新增 270 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部分因基因變異屬高風險族群。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指出,過去 BTK 抑制劑僅限於具 del-17p 基因缺陷或復發/難治的病友的一線治療,如今給付範圍擴及二線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IGHV)未突變族群,並涵蓋三線所有復發或難治癌友,確保癌友在一至三線治療中至少獲得一次標靶治療機會。
被套細胞淋巴瘤:突破給付上限爭取生存紅利
張明志表示,同為易復發的被套細胞淋巴瘤疾病進程快速,傳統化療難以治癒,患者常於數年內復發,但 BTK 抑制劑給付取消上限限制後,能為患者爭取更多生存時間,並大幅度減輕財務負擔。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技術進步,血液腫瘤治療不僅在延長存活,更應著重生活品質與治療耐受度,學會將持續推動專業教育,並積極協助創新藥物納入健保,減輕病友與家庭的負擔。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近年健保署積極回應癌友需求,加素新藥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但據基金會近 10 年統計,目前仍有大部分血癌用藥被限縮給付時程,一旦屆臨給付時限,癌友又得承受龐大的財務毒性,呼籲健保應有更充裕的新醫療科技預算,以供癌友適切、周延的治療。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截至今年 10 月,國內投入近 19 億元,將 10 項血液癌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包括 7 項新藥、3 項擴增給付,預計將有超過 1,100 名癌友受惠;健保署將持續致力於提升藥品可近性,給付方向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