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從 2025 年將擴大抹片檢查補助,除了 30 歲以上,每年一次,25 至 29 歲女性也可每 3 年免費檢查一次。HPV(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元凶,透過檢測可以更早發現高風險病毒感染。特別是許多女性常以為年紀大就不用檢查,反而忽略潛藏風險。此外,醫師強調,除了篩檢可以幫助更多女性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男性最好也要接種 HPV 疫苗。
子宮頸癌常見症狀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未必可以及時察覺。但是發展至中期時,患者身體開始出現跟月經失調類似的情況,包括:在兩次月經之間、性行為後、收經後、婦科檢查接觸陰道之後,陰道不正常出血,或者來經時間過長、經血過多等。另外,陰道有異常分泌,並帶血及異味或者進行性行為時,陰道出現疼痛都是警訊。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劉承疆指出,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時,症狀才會變得明顯,例如下腹或背部疼痛、大小便感到困難、尿液及糞便帶血、失禁、腎積水、腳腫等。然而,當患者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人類乳頭瘤病毒 (HPV) 是引發子宮頸癌的主要成因
HPV 共有 200 多種,其中約 2 成可透過性接觸傳播,此外,HPV 分為非致癌型和致癌型,非致癌型的 HPV 會在性器官表面形成看似椰菜花的疣,致癌的 HPV 主要為 16 型、18 型等,於子宮頸、陰道、陰莖、會陰、肛門、口腔、喉嚨等部位潛伏,一般沒有症狀,能夠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
劉承疆表示,致癌型的 HPV 傳播能力極高,差不多所有曾有性接觸的人士都曾經感染,自癒後而不自知,也不會有後遺症。不過,曾感染者如進行不安全性行為,便有機會反覆感染,令細胞一再受損,引發異常增生,形成子宮頸上皮內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簡稱 CIN)。CIN 不會擴散,如有發現,應及時治理,否則有機會逐漸演變成癌。
HPV 透過性接觸傳播,愈早有性接觸、性伴侶越多者,其感染 HPV 的風險愈高,而反覆感染 HPV,更會增加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感染 HPV 高風險族群有以下 5 類:
1.16 歲或以前開始性行為
2.有多位性伴侶
3.17 歲或以前首次懷孕及生育達三次或以上者
4.免疫能力低人士
5.患有慢性腎病、愛滋病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感染 HPV 後難自癒
預防子宮頸癌的 HPV 疫苗的保護力為何?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HPV 疫苗為不活化疫苗,可誘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預防 7 成子宮頸癌發生:
- 疫苗保護力:目前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准 3 種 HPV 疫苗上市,不論施打哪 1 種疫苗,皆可預防最重要的第 16 型及第 18 型引起的子宮頸癌,保護力約 8 年。
- 疫苗價位:每劑疫苗市價約 3000-7000 元。
- 疫苗補助:政府有提供公費施打對象,非補助對象或不想施打公費補助疫苗,可選擇至有提供 HPV 疫苗接種的醫療院所自費接種。
不只女性需要注意,HPV 其實也和男性健康息息相關;從 2025 年 9 月起,國中男生也將能免費接種 HPV 疫苗,目前成年男性疫苗接種率不到 10%,醫界呼籲應加強宣導,別讓防癌保護只停在女生身上。
子宮頸抹片篩檢篩檢與防治成效
另一方面,劉承疆說明,國內外研究實證,大規模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可有效降低 60% 至 90% 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政府提供 25 至 29 歲女性每 3 年 1 次、30 歲以上女性每年 1 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 30 歲以上女性每三年接受 1 次篩檢的比率,從民國 86 年的 35.3% 提升並穩定維持在 45% 左右,累計至今已有約 84.8% 的女性曾參與過此項篩檢服務。
防治成效也反映在疾病發生與死亡數據中:30 歲以上女性的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自民國 84 年每十萬人 22.0 人,下降至民國 110 年的 5.4 人,降幅高達 75%;同樣族群的子宮頸侵襲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也由每十萬人 50.5 人降至民國 109 年的 15.2 人,降幅達 69.9%。這顯示,長期推動篩檢政策對子宮頸癌防治已有顯著成果。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