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準化治療到「個人化治療」:癌症「替身醫療」的臨床應用

20250423從標準化治療到「個人化治療」:癌症「替身醫療」的臨床應用

隨著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趨勢,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的工具。其中,「替身醫療」(Avatar Medicine)技術,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可望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不僅有助罕見癌患找藥,甚至能為患者省下不必要的金錢與時間支出。

什麼是替身醫療?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指出,替身醫療是一種概念,就是把致病方式跟治療元件,變成體外晶片式的檢測系統。以癌症治療來說,就是透過培養癌細胞、將癌細胞轉化為體外檢測系統,患者可以在無需以身試藥的情況下,測試腫瘤對不同治療藥物的敏感性。

他強調,替身醫療與傳統的化療、放療不同,它並不是一種直接治療癌症的醫療方式,而是一種輔助技術數據分析比較工具。核心理念是透過患者的細胞、基因特性,建立個人化研究模型,幫助醫療團隊評估不同藥物的適應性,以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呂隆昇表示,目前大多數的癌症治療流程,都是照著臨床治療指引進行,也就是俗稱的標準化治療,這代表患者如果用藥無效,便會再進行二線治療,雖說都是通過監管機構審查批准的藥物,但每位癌症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一次次的給藥,某種程度是讓患者以身試藥,甚至打擊患者的抗癌信心。

替身醫療透過患者身上的血液,分離出其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culation TumorCells.CTC),在體外擴增培養後,進行藥物測試,很律在體外創造一個「替身」,協助醫師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而去除無效的治療手段。

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目標是基因 替身醫療的目標是細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指出,三年多前,一名僅 37 週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成功選出原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物,成功為男嬰續命。劉彥麟說明,在該男嬰的案例中,醫療團隊先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發現男嬰腦瘤組織帶有肺癌細胞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ALK」突變,經過替身醫療測試,證實肺癌標靶藥物確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

加上國際期刊也有論文支持該藥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經由外科醫師手術除去大部分腫瘤後,便開始以肺癌標靶藥物控制男嬰位於大腦深處、不適合開刀的殘存腫瘤組織。如今,小男孩腫瘤持續獲得控制,並準備上幼兒園。

劉彥麟表示,利用基因型來做治療有效性的預測,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就現有資訊來看,如果透過腫瘤基因突變來挑選藥物,最後能夠找到適合藥物的機率大概只有三成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成多的病友,能不能拿到藥?用藥後是不是真有效?仍會因為藥物與癌症種類差異而有不同。

若將基因檢測結果與替身醫療結果搭配判讀,依據團隊過往累積的經驗顯示,包括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腦瘤等,若能找到相關基因突變、在體外測試也確定有效的狀況下,有七成患者可以維持六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癌症復發、轉移時 替身醫療可做為一新策略

呂隆昇表示,替身醫療除了可用於協助相對少見的癌症患者,在現有藥物中找藥「老藥新用」之外;當癌症復發、轉移,標準治療都用完的時候,若在基因檢測裡面看到可能機會,想知道實際使用的勝算時,這時候「替身」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畢竟有時候雖然基因有表現,但癌細胞未必買單,這時候就可以避免白走了冤枉路。

不只是標靶藥物,體外培養的癌腫瘤替身也能用來測試化療藥物、甚至荷爾蒙藥物的有效性。他指出,曾經有一個患者透過最後選出來的是荷爾蒙藥物,一天只要十塊錢的藥費,也已經吃了七年多。

文/劉ㄧ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