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歲男子臉色變黃,原以為是肝出了問題,沒想到竟是胰臟癌,其實他原本知名電子大廠工程師,2 年前因壓力大而辭職,在家當 SOHO 族,後來偶然發現自己小便顏色變深,像紅茶色,且家人發現他臉色變黃。此外,病人覺得疲勞,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兩個月竟瘦了 8 公斤。
病人以為是肝出問題,前往醫院就診,沒想到檢查竟發現,胰臟頭部有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壓迫到總膽管下端,造成膽汁無法排出而併發黃疸。
手術切除是根治胰臟癌的唯一方法 放射或化學治療只是緩和性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指出,讓人聞之色變的胰臟癌,預後很差,通常診斷時只有一到兩成的病人可以開刀治療,即使可開刀的病人,五年存活率也不到兩成。
林聰蓉說,胰臟癌病人很少低於四十五歲,男性略多於女性,約 1.3 比 1。他進一步說明,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肥胖與慢性胰臟炎等,其中只有一成的病人有家族史。而胰臟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不良、上腹痛、黃疸、茶色尿等。少見症狀有噁心反胃、背痛與腹瀉等,但早期通常沒有症狀。
胰臟癌的診斷方法第一線是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檢查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若病人可以開刀,則術前不需先作穿刺,若已無法開刀的病例,則需穿刺來確診。手術切除是根治胰臟癌的唯一治療方法,若已無法開刀,放射或化學治療只是緩和性治療。
黃疸是什麼?在胰臟「頭部」形成的胰臟癌 75%都會呈現黃疸
林聰蓉表示,引起黃疸的原因很多,包括各種病因的急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他還有膽管阻塞所引起的黃疸,阻塞原因可能是膽管結石或另人聞之色變的腫瘤。
此外,最常發生黃疸的原因是肝臟本身疾病 (如:肝硬化、肝癌、藥物引起的肝炎及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等),其它原因有總膽管的阻塞、溶血性貧血、膽道狹窄、寄生蟲感染等。因為產生的原因不同,臨床上會有不同的表徵,如發燒、茶色尿、白色糞便、皮膚癢、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及體重減輕…等症狀發生。
最重要且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在胰臟「頭部」形成的胰臟癌,75%都會呈現黃疸,其他的部位則有時會呈現黃疸。此時病人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尿液呈茶色、糞便顏色變淡,同時皮膚發癢,甚至發生發燒、畏寒之症狀。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