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大醫院的衛教資料指出,為了對抗癌症並研究免疫系統和癌細胞之間的關係,臨床上發明了許多抗癌藥物,其中,研究者發現免疫細胞有一個叫做「免疫檢查點」的重要訊號路徑,它是阻止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原因。接著,研究者發明一種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品來阻斷這個訊號路徑。這樣一來,免疫細胞就能恢復功能,再次攻擊並摧毀癌細胞,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然而,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雖多數為輕微副作用,少數卻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不僅危及生命,也可能迫使治療中斷,影響整體療效。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成效顯著 卻可能誘發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不良反應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指出,目前台灣核准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共有六種,包括 Pembrolizumab、Nivolumab、Atezolizumab、Avelumab、Ipilimumab 與 Durvalumab。這類療法透過「解除剎車」方式活化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成效卓著,但也可能誘發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不良反應。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說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引發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以皮膚副作用最常見,發生率高達 30% 至 50%,症狀從輕微的搔癢紅疹、蕁麻疹,到嚴重的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JS)與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後者可能導致全身水泡、破皮、黏膜潰瘍,甚至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 30~40%。

長庚最新研究 已找出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之原因
鐘文宏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單細胞 RNA 定序與 T 細胞受體分析等多體學技術,成功找出導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皮膚嚴重不良反應的關鍵原因。該研究發現,巨噬細胞過度釋放的趨化因子 CXCL10,會大量吸引毒殺性 T 細胞(CD8+ T 細胞)至皮膚,引發嚴重發炎反應。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 年 12 月期。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進一步補充,CXCL10 是一種能引導 T 細胞前往發炎組織的趨化因子,一旦過度表達,會造成免疫細胞過度集中於皮膚,進而引起嚴重破壞。研究團隊透過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 拮抗劑)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發現相較於傳統類固醇治療,患者皮膚復原更快、且不易復發,顯示 TNF 訊號通路在這類過敏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
像是一名乳癌轉移患者,因為免疫治療全身出現嚴重水泡,甚至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也無法控制,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治療一周即獲得控制,而後續癌症治療也順利將腫瘤清除。
不過,陳俊賓提醒,儘管嚴重反應罕見,以長庚醫院為例,每年仍有 10 至 20 例,應提高警覺。若出現紅疹擴散、水泡、發燒、眼口黏膜潰爛等現象,應即刻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此外,他提及,此項研究不僅揭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副作用的免疫機轉,也為臨床醫師提供新的處理策略,有助於未來癌症免疫療法更加安全、有效。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