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女性健康一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有超過 230 萬例乳癌新確診個案,是成人中最常見的癌症,且在 95% 的國家,乳癌更是女性死亡第一或第二大原因。」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特別舉辦《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從政府與乳癌領域專家從多面共同探討,乳癌早篩早療的迫切性。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乳癌發生率高鋒還沒到!還會有更多乳癌病友
乳癌風暴像是海嘯席捲全球,發生率上升的浪潮還沒看到盡頭,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陳芳銘坦言:「乳癌發生率還會持續上升,也代表未來得面對越來越多乳癌病人。」
現今還無法有效地降低乳癌發生率,但醫界們努力將乳癌死亡率壓低,英、美、歐洲多國從二十年前乳癌死亡率巨幅下降 40 %,而台灣在乳癌治療進展大幅躍進,死亡率卻無法顯著下降,標準化死亡率甚至呈現微幅上升趨勢。陳芳銘點出關鍵兩大原因:「研究資料顯示最關鍵就是『篩檢』以及『早期有效的輔助性治療』,台灣資料來看兩者都還需要再努力。」
實證醫學證實 40-74 歲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死亡率就能減少 15-30%,曾篩檢族群比未篩檢族群能發現更多早期乳癌。現今政府補助 45 歲以上未滿 70 歲婦女,及 40 歲以上至未滿 45 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 2 年 1 次乳房 X 光攝影篩檢費用,但越來越多專家認為篩檢年齡應再往下調降。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乳癌篩檢年齡該下修嗎?常見兩大爭議論點
乳癌篩檢年齡該不該下修?政府與專家最常爭論以下兩點:
一、診斷偽陽性、偽陰性及過度診斷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林莉茹組長認為:「若調降乳癌篩檢年齡,偽陽性、偽陰性及過度診斷問題會提高。」主要是 40-49 歲的族群在篩檢效益下,與大於 50 歲族相比確實發生率較低,要篩更多的婦女才能減少一位乳癌個案的死亡,加上年輕女性乳腺較緻密,增加了假陰性、假陽性的機率。
多年跟著乳房攝影車跑遍各鄉的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許居誠醫師則有不同觀點:「40-49 歲女性也應及早接受篩檢,主要亞洲婦女罹患乳癌年齡的高峰期較早,一旦罹病對社會、家庭經濟衝擊較大,但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接近 100 %,加上歐美各國乳癌篩檢指引也包含到 40-49 歲族群。」
面對假陰性、假陽性的問題並不是沒有方法可應對,許居誠說:「利用數位斷層攝影,同時搭配超音波,同時增加乳癌偵測率外,也能減少假陽性率,對緻密型乳房更有優勢。」應讓民眾知道自身有這些檢查選擇權。
二、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年輕
台灣乳癌患者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十歲,到底有沒有年輕化趨勢?林莉茹表示:「癌登資料顯示民國 91 年時乳癌發生中位數是 49 歲,在 109 年中位數則為 56 歲,乳癌發生年齡是有延後傾向。」
但臨床醫師則從不同角度看待,陳芳銘說:「每個年齡層婦女乳癌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尤其是在停經前的婦女、40 歲前的婦女發生率也在上升,目前沒有很好的政策跟方法,幫助年輕婦女早期發生乳癌。」陳芳銘支持將篩檢的年齡下修到 40 歲就開始,幫助年輕婦女早期發現乳癌。
「規律性」篩檢更具有效性
若是將乳癌篩檢年齡下修勢必衝擊財政,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給予另一個方向及建議,她說:「40-44 歲篩檢族群可以差額負擔,若能及早發現得到及早治療,避免衝擊到更多經濟問題。」
另外,除了要及早篩檢之外,「規律性」篩檢比不定期篩檢更有優勢,除了能偵測早期無症狀乳癌之外,也能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維持更好生活品質。
但台灣乳癌篩檢率僅 4-7 成,相較歐美國家 8-9 成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多女性是因為怕痛不敢做乳房攝影,許居誠提到:「攝影時放射師會做壓迫是為了照更清楚、降低輻射劑量,但如果已經造成不適是可以主動告知放射師,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範圍內。」到底未來該不該從 40 歲以上婦女公費篩檢乳癌,需要更多專家意見匯集,是台灣面對下一波乳癌浪潮時的重要的一大挑戰。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乳癌最大風險因子是「吃剩菜」!醫師教妳算自己的乳癌風險
乳癌成全球最常見癌症!醫指出2大危險因子:預防靠自摸就太慢了
吃什麼容易得乳癌?可以喝豆漿嗎?飲食3不2要降低乳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