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在台灣的發生率並不是最高,但是因為初診斷困難加上容易轉移,導致胰臟癌的死亡風險特別高,甚至被稱為「癌王」。許多患者確診時會對治療沒有信心,選擇放棄治療。但是專家指出,近年來新興的「三明治療法」能夠讓胰臟癌的存活期翻倍,且治療的各種不適感也降低。呼籲千萬不要跟直接放棄。
在台灣,胰臟癌每年的新增人數大約是2500人,遠低於每年約2萬新確診肺癌、大腸癌,但是醫師指出,台灣每年死於胰臟癌的人數竟然也有2500人,在發生數量幾乎等於死亡數量的情況下,胰臟癌的預後一直令人擔心。
胰臟癌難發現,出現黃疸、膽道炎多留意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表示,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病人一開始沒有症狀。「胰臟位於腹部後方,除非腫瘤壓迫到其他構造,或是合併糖尿病導致掉體重、拉肚子的情形。否則難以發現。」
他指出,如果腫瘤有壓迫到膽道,可能會有急性發炎或是黃疸的情形。因此,如果出現過黃疸、急性膽道炎,或是醫師指出你的胰臟中有水泡(囊腫),裡面可能有腫瘤細胞。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葉大森表示:「我們常常聽病人講,剛開始是隱約腹痛、背痛,體重減輕,食慾變差,但是體重變輕容易混淆,大部分會忽視。背痛會去找骨科、復健科,幾個月之後越來越明顯,才發現胰臟癌。」
陳立宗指出,由於胰臟癌的發生機率真的不高,所以醫師也不會第一時間懷疑是胰臟癌。家族史、遺傳也是導致胰臟癌的一大原因,如果有這些高風險症狀,可以考慮積極檢查。
手術前後都化療,「三明治療法」降低癌症轉移
葉大森指出,胰臟癌的另一個困境,是治療上不容易。陳立宗依癌症的期別分析,第一期時僅限在胰臟,第二期擴張鄰近組織,這兩者都可以開刀治療。但是到了第三期侵犯到血管、淋巴,第四期則是有遠端器官轉移,就不能直接進行手術,需要先用藥物治療。藥物包括化學治療、標靶、免疫治療,以化療為最大宗。
「臨床上觀察,15%病人初診斷就可以手術,10-15%有點介於手術跟化療中間。這時候我們會做化療降階疾病,然後做完手術後再進行一組化療療程。」葉大森指出,因為胰臟癌很容易偷偷轉移,因此在手術前後都進行化療,控制全身癌細胞,有利於避免復發。找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三明治療法」。
三明治療法鞏固治療成效,存活期翻倍
葉大森舉例,當年著名男高音帕華洛帝也是罹患胰臟癌,專程到美國開刀治療,仍然一年就復發。而三明治療法就可以克服這樣的困境。
目前根據各國文獻報告,三明治療法的中位數存活期變成15-20個月,比傳統療法的存活期增加了一倍。「癌友也不必擔心化療的副作用,目前的化療藥物不同於大家的既定印象,已經可以做到效果好、副作用小,為病友取得最好的治療成效。」陳立宗指出。
積極接受治療,末期患者存活超過7年看到孩子成家立業
台北榮民總醫院胰臟癌團隊召集人李重賓教授舉了一名病人做例子,現年58歲的李先生,於7年前確診為胰臟癌第四期,且轉移至腹腔與肝臟,原先醫療團隊預估最多僅有半年的存活期。
沒想到在持續地接受化學治療後,時間一轉眼過了7年,當時讀高中的孩子也研究所畢業、生兒育女,患者積極接受治療,為自己爭取了更多與親人相伴的時光。
李重賓表示:「這個案例並不是奇蹟,而是仰賴患者與醫療團隊的信任與合作,讓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胰臟癌大部分治療都可以透過健保給付,呼籲一定要接受正規療法,爭取更多陪伴家人的時光。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高壓氧吸3個月,細胞年輕25歲!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試驗中「逆轉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