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1 月是世界肺癌月,肺癌已連續 2 年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的「新癌王」,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每年新診斷個案超過 1 萬 7 千人。
台中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曾政森表示,隨著科技突破與精準醫療的應用,第四期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日益多元,許多人在合適的治療與照護下能長期存活,同時維持生活品質。
頸部 10 元硬塊竟是肺腺癌末期!醫:PD-L1 高表現是治療關鍵
一名南投 45 歲吳先生 6 年前洗澡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 10 元大小的硬塊,此外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然而硬塊迅速變大急就醫,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合併腦部多處轉移,突然的噩耗讓他面臨生離死別,當時他才 39 歲,2 名女兒讀國中和國小,家裡還有老婆和媽媽,他說自己沒有退路,要和醫師聯手抗癌拚一拚。
後續,吳先生先開始接受腦部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歷經藥物副作用及骨轉移劇痛,醫師也為他進行免疫染色檢測,發現腫瘤免疫指數 (PD-L1) 表現高,因此,採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成功控制腫瘤、減輕疼痛。吳先生體力逐漸恢復,甚至現在大女兒已經上大學,能看到孩子長大,他感慨覺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台中榮總胸腔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柏昕指出,精準醫療的核心在於「為每位病人找到最適合、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療」。
像是這樣的個案吳先生,就是典型 PD-L1 高表現且無標靶基因突變的第四期肺腺癌長期存活病人。根據多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僅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療者可延長約 8 個月的整體存活期,顯示免疫治療對此類病人具有顯著的長期疾病控制潛力。

打破「四期判死刑」迷思!精準治療是關鍵,罕見基因突變能控制
台中榮總研究顯示,如果基因檢測能配對到合適的標靶藥物,不僅效果優於傳統化學治療,副作用也相對輕微,整體存活期相對傳統治療能更延長;即使無法配對到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是一種透過解除腫瘤對免疫系統的「剎車」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治療方式。
像是另一名台中 79 歲婦人 6 年前退休後因咳嗽、喉嚨癢就醫檢查發現第四期肺腺癌。婦人說,她跟一般人一樣,一聽到第四期就是被判死刑了。但她隨即轉念、遵循醫囑接受治療,在抗癌第 2 年病情一度復發。
醫師安排她接受臨床試驗基因檢測,發現帶有罕見癌基因 KRAS G12C 突變,使用口服標靶藥物 4 個月及改善胸痛,有效控制病況,目前持續服藥追蹤。
依據臺中榮總 2022 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院內帶有 KRAS G12C 突變基因的病人,他們整體存活期為 13 個月,較其他常見基因突變之肺腺癌患者明顯偏短;而這名個案的病情穩定長達 6 年,是罕見的長期存活案例。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