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化療或荷爾蒙治療過程中,常因副作用產生身心不適。像是一名 50 多歲罹患乳癌的婦人,在手術後開始進行化療時,便出現嚴重的手腳麻木與紅疹,甚至疼痛到連走路都困難。
不過後來她尋求中醫,中醫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向進行輔助調理,約 2 週後紅疹漸趨緩和,手麻感也較不明顯。中醫師提醒,中醫用藥都需經中醫師辨證後處方,不建議病友自行購買中藥材或方劑自行服用。
罹患癌症化療中,加入中醫一起治療效果會更好嗎?
根據英國乳癌專業組織 Breast Cancer Now 指出,乳癌病人在化療中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極度疲倦、掉髮、噁心、嘔吐、手腳末梢麻木、口腔問題等。而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亦顯示,有超過 7 成的癌症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曾因此萌生想放棄化療的念頭,可見化療造成的不適,對病人身心都是一大考驗。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指出,在專業評估與安全監測下,中醫輔助治療可作為部分病友減輕化療過程不適的選項之一,臨床上有病人反映噁心、嘔吐、手腳麻木、紅疹、失眠等症狀獲得不同程度緩解,有助於病人可以穩定的完成療程。
廖唯宇進一步分享一名 50 多歲罹患乳癌的婦人,患者在手術後開始進行化療時,便出現嚴重的手腳麻木與紅疹,甚至疼痛到連走路都困難。
於是,在持續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經中醫評估,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向進行輔助調理,約兩週後病人自述紅疹漸趨緩和,手麻感也較不明顯,整體不適減輕後,更有體力與信心配合完成化療療程。
中醫調理的重點為何?有分階段嗎?
廖唯宇說明,中醫在乳癌治療不同階段,主要是配合西醫治療,針對常見不適與體質狀態進行調整:
•治療前:病人確診後常出現焦慮、睡眠品質變差等情況,中醫門診會依個別狀況,由醫師選用屬於「疏肝解鬱、安神」方向的處方,臨床上常見的藥材包括浮小麥、夜交藤、合歡皮等,作為協助調整情緒與睡眠狀態的輔助方式之一。
•治療中:在化療或放療期間,中醫調理多依患者出現的不同不適症狀,選擇適合的調整方向,例如:
(1) 食慾下降、胃口變化: 以「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為主,常見藥材包括白朮、石斛、木香、陳皮、連翹等。
(2) 皮膚狀況、肢體末梢不適或氣血循環不順: 可採「清熱解毒」調理方向,常見藥材如黃連、黃芩、黃柏等,並依辨證加入活血或調暢氣血的藥材,如牡丹皮等。
(3) 體力變化:視個別情況以「補腎益氣」方向調理,如熟地、杜仲、何首烏等。
•治療後與荷爾蒙療程中:以「調理臟腑、調整氣血」為原則,臨床上常搭配天南星、半夏、浙貝母等藥材作為體質調整的一部分,並視病人是否有潮熱、盜汗、關節痠痛等更年期相關困擾,酌量加入牡丹皮、丹參等藥材,協助舒緩不適、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癌症病友可以自行購買中藥材或方劑自行服用嗎?
廖唯宇提醒,前述的中醫用藥都需經中醫師辨證後處方,不建議病友自行購買中藥材或方劑自行服用。
而對於民眾關切中藥與西藥是否會有交互作用,他表示,癌友在使用中藥前務必主動告知主治醫師與中醫師,由專業團隊整體評估,並建議中西藥服用時間盡量錯開至少一小時,以降低潛在交互作用風險。
廖唯宇強調,乳癌病友需要避免自行大量攝取含「類荷爾蒙成分」的保健食品,如:蜂王乳、胎盤素等,可能干擾荷爾蒙治療效果,任何保健品或補品都應先與醫療團隊討論再使用。
可以放棄化療,直接改以中醫治療嗎?
廖唯宇指出,中醫療法的目標不是取代西醫,而是讓病人在既有治療外,多一份被支持的感覺。中醫輔助治療在專業評估與良好溝通下,可成為乳癌病友療程中的一項穩定力量,陪伴病人走得更長、也更安心。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