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48 歲的男子過去常抽菸、喝酒、嚼檳榔,結果近期出現喉嚨異物感與吞嚥不順,本以為只是發炎,到耳鼻喉科檢查卻發現下咽部有腫瘤。進一步胃鏡檢查又在食道中、下段發現癌變,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並已合併淋巴轉移,為第三期食道癌合併第四期下咽癌。
醫師提醒,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食道缺乏疼痛神經,患者常忽略身體警訊,導致發現時多已進入晚期,錯失治療良機。且食道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九成,但至第四期則驟降至 5% 以下,顯示早期發現是治療食道癌的關鍵。
食道沒痛覺神經,初期無症狀該如何早期發現食道癌?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食道長約 25 至 30 公分,可分為頸部、上段、中段、下段,上連咽喉、下接胃部,外層為肌肉,內層覆有鱗狀上皮細胞。
他表示食道癌分為「腺癌」與「鱗狀細胞癌」兩種,「腺癌」與胃食道逆流相關,常發生於下段或胃交界處;「鱗狀細胞癌」常見於食道中段,由刺激性物質引起細胞病變,且因食道與下咽位置相近,有約 5% 機率合併發生癌症。
洪嘉聰進一步說明,因為食道缺乏疼痛神經,初期多無症狀,隨腫瘤擴大,將會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或體重下降,如果沒有給予治療會侵犯周邊器官或淋巴。
根據臨床數據,食道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九成,第二期約四至六成,第三期降至二至四成,第四期低於 5%,因此早期發現絕對是治療關鍵。
食道癌術後出現滲漏或狹窄怎麼辦?除了手術還有哪些治療選項?
洪嘉聰說明,胃鏡檢查是診斷食道癌最常見的方法,可以直接觀察腫瘤並切片確認,並搭配電腦斷層、全身骨掃描、腦部磁振造影、全身正子攝影評估轉移情形。
他也表示,食道癌治療會依期別與病灶範圍調整方式,以手術切除為優先考量。傳統開胸手術需於胸腹開 15 至 20 公分大傷口,易併發肺炎。
如果患者有合併下咽癌,可能得進一步施行全喉切除與永久氣切,造成語音、進食與呼吸功能的永久改變。
另一方面,洪嘉聰指出,現在臨床上有微創技術,是可以透過胸腔鏡、腹腔鏡完成,只需胸腹數個 1 至 2 公分的小切口,並在頸部開 4 至 5 公分切口進行胃管上拉與頸部食道縫合重建,術後恢復較快。以張先生為例,雖合併下咽癌,但經放射治療後腫瘤縮小,最終經醫療團隊評估,食道癌以微創手術切除與重建,下咽癌持續以藥物治療,避免全喉切除與永久氣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
但畢竟是切除縫合手術,部分病人會在術後出現滲漏或狹窄情形,需要再接受擴張治療改善進食情況;此外,病人若有復發情況,或因高齡、共病不適合手術者,則會以化療、放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喉嚨不適應儘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時間。」洪嘉聰提醒,預防重於治療,民眾可以避免菸、酒、檳榔,少吃煙燻、香腸等加工食品與過熱湯品,減少長期刺激,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