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乳癌防治基金會調查指出,近七成患者在確診時感到極度震驚與恐懼,逾六成在治療後仍害怕復發,顯示乳癌治療不僅是身體的戰場,更是心理與情緒的長期抗戰。醫師提醒,早期篩檢發現乳癌非常重要,不只手術範圍更小、淋巴清除可減少以及用藥與放射治療時間都可縮短。
其實,乳癌一直是威脅女性健康最深的陰影,至今已超過 20 年蟬連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根據衛福部 113 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不僅位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死亡人數逐年成長,113 年有 3050 位女性因此離世,相較 103 年(2151 人)增加約 42%。
引發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早期跟中後期發現,治療上差異很大嗎?
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彥嘉指出,隨著飲食西化、晚婚、少生育與生活壓力增加,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但只要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預後。
他說明,引發乳癌的危險因子相當多元,包括年齡、家族史、基因突變(如 BRCA 或 PTEN 基因)、初經過早或停經過晚、未生育或未哺乳、肥胖、高脂肪飲食與接受荷爾蒙治療等皆會增加風險。
「乳癌的分期與腫瘤大小、淋巴轉移數密切相關,越早發現越有利於治療。」
陳彥嘉強調,早期篩檢發現有 3 大好處:
- 手術範圍更小:腫瘤尚小即可切除,乳房保留率高,減少外觀影響。
- 淋巴清除可減少:早期病患可免腋下淋巴擴清,降低手臂水腫與神經受損風險。
- 治療負擔更輕:用藥與放射治療時間可縮短,副作用相對減少。
衛福部從今年開始擴大補助乳房 X 光攝影篩檢,年滿 40 歲至 74 歲的女性,可每 2 年進行 1 次免費篩檢。陳彥嘉表示,最基本的篩檢方式,是靠自己的雙手進行自我檢查。在洗澡或想到時,用雙手觸摸乳房及其周圍,以及腋下部位。若摸到硬塊,應提早就醫進行影像確認。
確診乳癌後,會有哪些重要的治療階段?心理支持為什麼很重要?
陳彥嘉強調,乳癌治療需要的是「整合式支持系統」。包含乳房外科與一般外科醫師扮演初步診斷、手術治療與整體治療的規劃角色,並結合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藥劑科、復健科,以及癌症中心個案管理師、社工、專科護理師的輔助治療,落實全人照護。
他進一步分享一名 50 多歲的女性案例,這名患者原先因恐懼不敢面對乳房硬塊,在全家人陪同下,才願意就診,經醫師診斷為第一期乳癌。
後續透過醫師安排乳房保留手術、術後復健師指導上肢活動,預防沾黏,以及個管師與心理師則長期追蹤病友情緒,協助減輕焦慮與孤獨感,如今規律回診、心態也較積極,還主動提醒朋友做篩檢。
恩主公醫院癌症中心個案管理師廖緯翎分享另一位同樣 50 多歲的女性 ,她在確診乳癌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腦部後,一度失去求生意志。她歷經雙側乳房全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口服化療,目前仍持續服用標靶藥物。治療期間,個管師與主治醫師持續探訪並給予鼓勵,即使病人因病情虛弱,團隊仍陪伴在側,耐心傾聽她的感受。最後在治療團隊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下,她重新振作,積極配合治療,如今病情穩定。
陳彥嘉表示,其實患者從害怕到願意積極治療,再到能主動關心別人,這樣的轉變就是最好的康復指標。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