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口腔癌成「弱勢癌症」治療費高昂!醫籲健保預算需分配

250904放寬健保

癌症希望基金會 113 年調查發現,近 5 年納入健保的新癌藥有高達 67% 設有限縮條件,與國際臨床指引不符,迫使許多病人只能自費求生。

雖然健保署近年加速與國際接軌,尤其肺癌、乳癌、轉移性大腸癌的給付已趨完整;但是仍有為數不少的病人身陷「藥少又被限縮」的雙重障礙,有些甚至連基礎化療都沒有健保給付,成為缺乏關注的「弱勢癌症」。弱勢癌症不一定人少,卻因為「資源弱勢(藥品選擇少)」、「發聲弱勢」、「經濟弱勢」,恐在健保預算分配上被邊緣化導致成為「用藥弱勢」。

發生率≠發聲率!弱勢癌別缺乏關注「治療可近性不足」

癌症希望基金會擴大盤點近十年 (104-114 年) 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有 113 個藥品、165 個適應症,與前三大癌別(肺、乳、大腸)用藥相對完整的情形相比,發生率高居第六位的口腔癌、第八位的胃癌、第十位的子宮體癌 (多為子宮內膜癌),以及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的卵巢癌,都屬於資源弱勢的癌別。

在 104-114 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共僅有 10 個適應症,其中子宮內膜癌 10 年來更是沒有給付任何新藥。此外,10 個適應症中,有 4 個適應症被限縮給付,佔比為 40%,雖然看似不高,但這些癌別本身藥少又被限縮時,極可能斬斷癌友治療機會。

若從癌症死亡率來看,除胃癌死亡率已有降幅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口腔癌的病人死亡率未見大幅改善,甚至卵巢癌是攀升中。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教授羅盛典指出,這些癌症因為發「聲」率低,用藥困境容易被忽略,若遇經濟弱勢,恐讓病人無法接受即時適切治療的困境更雪上加霜。

羅盛典

有哪些癌症屬於「用藥弱勢」?

‧口腔癌:近十年僅一支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納入健保

羅盛典說,根據健保署給付規範「免疫治療無效後或給付時程期滿後則不再給付該適應症相關之標靶藥物」,受衝擊的癌別當以頭頸癌中的最大宗口腔癌首當其衝,因為口腔癌除了化療,近十年僅一支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納入健保,若當其中一個選項失敗,想嘗試另外一種治療就必須自費。

他進一步表示,其實口腔癌病人大多是藍領階級、社經地位及教育水準不高的經濟弱勢,很難在其中一項治療無效後自費用藥,這項天條無疑是截斷口腔癌病人的生路。

‧晚期胃癌、子宮內膜癌:部分第一線化療藥物卻未被健保給付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共同表示,晚期胃癌、子宮內膜癌治療現仍以化療為基礎,但部分第一線化療藥物卻未被健保給付,這類化療藥劑早在 10 多年前就是第一線基礎治療,現在也幾乎是學名藥為主,卻因當初原廠沒有申請藥品許可證,導致後來的學名藥廠也無法申請藥證,所以健保更無法給付,導致病人必須自費,處境艱難!

針對胃癌、子宮內膜癌國際指引第一線基礎化療藥物,因無藥證而健保不給付的困境,或可比照健保署去年底針對早產兒用藥首次核准「適應症外使用」(Off Label Use)納入給付先例,政府應召集相關單位協商如何從法規解套,讓胃癌、子宮內膜癌病人治療平權受到保障;對於口腔癌能放寬免疫與標靶不得互換的給付規定,讓口腔癌病友有第二條路可走;卵巢癌健保給付能放寬,讓同為晚期的病人獲得保障。

‧卵巢癌:同是卵巢癌晚期,標靶藥物僅給付給四期的病人,三期高風險病人需自費

黃韻如強調,婦癌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雖然近年主要標靶藥物多已納入健保,但近年死亡率卻不降反升,其實,這也和健保給付落差有關。

他表示,同樣是卵巢癌晚期,標靶藥物卻僅給付給四期的病人,三期的高風險病人必須自費才能用到及時適切的治療,對病人相當不公平;而復發的病人如果要申請健保給付,就必須在上次治療後 6 至 12 個月內復發,復發時間不對就需要自費用藥。

臨床與病友的共同心聲是:不是沒有藥,而是門檻太高,讓經濟能力成為治療選擇的分水嶺,也讓醫師在第一線面臨極大的治療困境與倫理掙扎,造成另一種「隱性落差」。

文/劉一璇、圖/Cheryl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教授羅盛典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