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知道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六分鐘護一生」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最佳利器,但子宮內可能發生的癌症不僅僅有子宮頸癌,還有致命的子宮內膜癌以及相當罕見的子宮惡性肉瘤,這 3 種癌症的發生原因和症狀,以及如何檢查和治療,3 位婦癌專家一一解答。
根據衛生福利部 109 年癌症登記報告,依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序,與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第 5 位的子宮體癌,以及第 10 位的子宮頸癌。另 110 年女性 10 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婦科癌症就佔了 4 位,子宮相關癌症包括第 8 位的子宮頸、部位未明示子宮癌,以及第 10 位的子宮體癌,顯示子宮相關癌症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子宮癌變 1: 子宮頸癌
「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這些高危險群增加罹癌風險
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HPV) 所致,子宮頸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凌慧提醒,由於子宮頸是連接陰道跟子宮的通道,所以一旦感染可能出現分泌物變多、顏色改變、發出奇怪惡臭等症狀。此外是「異常出血」,像是性交後出血、2 次經期中間出血或是停經之後出血,有血尿、夾雜血絲的白帶等分泌物,或是性行為之後有出血,都建議馬上到婦產科檢查。
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 研究資料顯示,不論男女,每個人一生中約有 5 至 8 成的機會感染到 HPV。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 HPV 的機會將大幅增加。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1.初次性行為發生年齡早 2.多重性伴侶 3.性行為複雜 4.抽菸者
抹片搭配疫苗接種預防,依期別選擇治療方式
預防子宮頸癌,除了「6 分鐘護一生」的抹片檢查,接種 HPV 疫苗也有其必要性。朱凌慧表示,9 至 45 歲的人都可以接種子宮頸疫苗,曾有病人本身子宮頸抹片異常,甚至被診斷出某種程度的癌前病變,在接受標準追蹤或手術治療後,還是建議施打 HPV 疫苗,因為她可能只感染 1、2 種病毒,所以若能施打疫苗還是能預防其他型病毒。除此之外,有醫學文獻顯示,接受手術後的子宮頸癌前病變病人,接種 HPV 疫苗可有效降低癌前病變復發率。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提醒,雖然目前國三女生可進行公費 9 價疫苗施打,但許多 30 歲以上婦未必有自費接種 HPV 疫苗,另外即便 9 價疫苗有超過 9 成預防率,但不代表完全不必做子宮頸抹片篩檢,因此建議超過 30 歲的女性至少每 3 年要做一次子宮頸癌篩檢。此外,美國婦產科協會也建議,只要開始有性行為超過 2 年以上,就建議進行子宮頸抹片加上 HPV 病毒檢測。
子宮頸癌肉眼可見的可直接切片檢查,肉眼無法分辨的可採子宮鏡指引切片檢查。子宮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或 2 至 3 種綜合療法。
由於子宮頸癌是局部性侵襲的腫瘤,其主要是以手術或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僅為輔助性療法或緩解性療法。一般來說,早期(1、2 期)子宮頸癌,是以手術為主,中、晚期(3、4 期)子宮頸癌是以放射治療為主,再配合化學治療。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子宮癌變 2 :子宮內膜癌
與荷爾蒙刺激有關,停經後的出血就是警訊
子宮體癌中約有 95% 是子宮內膜癌,其他 5% 為惡性肉瘤等相關癌症。為什麼會得子宮內膜癌?鄭文芳表示,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癌,經常與子宮內膜反覆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無黃體素保護有關,特別是超過 50 歲的停經的婦女,明明已經無法排卵,卻還是出現月經或不明出血,也易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導致癌變。
在台灣,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高峰約為 50至 55 歲。朱凌慧提醒,若在停經後出血其實就是一個警訊,建議停經後有任何出血,不管量多量少、時間長短,都應經醫師診察確認。
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 1.沒有生育 2.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3.家族有乳癌、子宮內膜癌病史 4.肥胖 5.糖尿病 6.長期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類食物
全子宮切除術、荷爾蒙治療怎麼選?
子宮內膜癌就是內膜有異常增生的瘜肉、肌瘤或是長出內膜增生過後的組織,在婦科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可看子宮內膜厚度,判斷是否有內膜增生或出血狀況。
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提醒,若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會再安排陰道超音波(子宮鏡),將探頭從陰道口往內推入頸口,確認子宮內膜及輸卵管開口有沒有異常組織增生。如果已經有子宮惡性肉瘤者,則建議每 3至 6 個月進行超音波檢查,定期監測肌瘤生長速度與大小。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法,目前建議採取手術分期。一般來說手術療法標準流程為「全子宮切除術」,必須切除子宮和部分陰道、兩側輸卵管和卵巢,仍然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方法,同時也應考慮做骨盆腔液的細胞檢查和淋巴摘除。
針對不同的臨床期別,醫師會考慮輔助合併不同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而荷爾蒙治療在最近則是效果不好。另外考慮生育者,很可能會面臨保留生育功能的兩難,須與醫師討論保守治療的可能性。
- 手術:子宮全切除是一線的主要治療方法,並可搭配適度的淋巴結摘除手術。
- 放射線治療:在某些期別用於手術後減低復發率,或用於不適合手術或手術無法清除所有腫瘤的病人。
- 化學治療或荷爾蒙(黃體素)療法:用於較高的期別,可讓身體殘餘的腫瘤組織萎縮,並減低復發機率。
子宮癌變3:子宮惡性肉瘤
罕見也不易發現,術後切片化驗才能確診
子宮肉瘤稱為肉瘤癌、肉癌或子宮惡性肉瘤,國家衛生院正式稱為「子宮惡性肉瘤」。朱凌慧說,子宮惡性肉瘤是從子宮肌肉或子宮內膜下層的結締組織(又名子宮內膜基)中形成的惡性疾病,占婦科惡性腫瘤的 1% 以下。
子宮惡性肉瘤常見症狀包括:異常出血、非月經期出血、停經後出血、陰道中的腫塊、腹部疼痛或飽漲感、尿頻。朱凌慧指出,由於臨床症狀或超音波檢查,子宮肌瘤與子宮惡性肉癌難以區分,必須透過手術移除子宮或腫瘤,或子宮鏡暨子宮刮搔術檢查,經詳細病理檢查後才能診斷,但還是有一半以上的子宮平滑肌惡性肉瘤無法由子宮鏡暨子宮刮搔術中檢測出來,這也是子宮惡性肉癌最麻煩的地方。
子宮惡性肉瘤常見症狀 1.異常出血 2.腹部疼痛或飽漲感 3.非月經期出血 4.陰道中的腫塊 5.停經後出血 6.尿頻
全子宮切除手術是最佳處置方式,化放療輔助預防復發
台灣每年新發現個案約 80 至 90 例,但即使約 60% 患者被發現罹病時為第一期,子宮惡性肉瘤整體預後仍較一般常見的子宮內膜癌來得差,5 年存活率約 25 至 76%,如果晚期才被發現存活率只有 10 至 15%。
如果術前已診斷為子宮惡性肉瘤,可以採行腹部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和骨盆腔和主動脈內選擇性淋巴切除術,以及網膜和上腹部的徹底檢查。
手術是目前診斷及治療惡性子宮肉瘤的主要方式,如果術前已經診斷是子宮惡性肉瘤,全子宮切除手術是最佳處置,需要時可加做卵巢切除,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切除,達到腫瘤完全切除的目的,有些病人術後需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預防腫瘤復發。
文/賴以玲、謝承恩、李祉函 編輯/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做抹片檢查防「子宮頸癌」卻擋不了「子宮內膜癌」?醫解析兩者差異
確診婦癌別喪生機!心理諮商師傳授 3 方法排解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