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治癌最難過病人跳樓 謝瑞坤醫師:治不好,會讓你舒服離開

醫生-01

傾聽的時候都閉著眼,聽到認同的地方微微點頭;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眼神不憂不懼、不卑不亢,語氣溫和但不畏縮,理直但不傲慢,他說,「我很簡單的,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即便治療癌症30年,謝瑞坤還是那份初心,「我想和病人建立關係。」

醫師顧的不是病,是人

台北榮民總醫院出身、也是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馬偕醫院癌症中心的前主任,謝瑞坤現在自己在外開了自費治癌永長欣診所、同時保留馬偕的門診;一手治癌的同時,又擔任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南北奔波的為醫師們上課,找尋關懷病患的最後一哩路。

問到當初為什麼會想走癌症治療,即便這樣大的人生決定,謝瑞坤的語氣平淡的好像在說今天的午餐吃了什麼,「在我那時候,癌症是個內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個開放的領域,有無盡的可能,我想要做大,想要不斷進步,想要有新的思考,所以選擇癌症。」

這種不斷更新資訊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謝瑞坤得力的助手,「再好的醫師,如果沒進步,他也永遠卡在原本的那個位置。我能不能給心臟病患最基本的照護?可以,但我沒辦法提供心臟科最好的、最新的技術,我連去他們的研討會都聽不懂,所以自我更新是非常重要的。」

謝瑞坤說,別人治不好,你別想著自己能治得好,這是妄想,但是別人治得好的,要想著自己是不是有哪裡落後,要趕緊追上、跟上,養成追的習慣,也許技術更新太快,沒辦法一直跟上,還是要跟,這是探索不完的領域。

但影響他願意持續待在癌症這個位置的,其實是「病人」。「癌症跟其他的病不一樣,醫師要跟病人很親密,我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我看到血液腫瘤科的醫師、帶我的老師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很多,一天至少要看同一個人2次,一般來說病人的主治醫師一星期才會查一次房的。

剛開始謝瑞坤也覺得很煩躁,因為住院醫師要隨時跟在旁邊、一次不能漏掉,但是時間久了,他慢慢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在告訴我,我們要顧的不是病,是人,我們在跟人建立關係。」

我只要讓他們好過,自己也好過了

謝瑞坤說,癌症病人的病程變化很快,血癌可能早上還好好的,下午一發燒就馬上進入危險,所以一天只看一次真的不夠;同樣的,病人的心理變化也很快,可能早上心情還不錯,下午誰來看過他,或是聽到什麼消息,突然就崩潰,誰也不知道。

所以他看到很多醫師,因為受到時間限制,沒辦法、沒耐心好好跟病人解釋,就丟一句「聽我的,你不做這個會死!」病人怎麼可能不慌張?而在醫師覺得沒辦法治的時候,又丟一句「沒辦法醫了,你只能回家等死」給病人,病人怎麼能不憤怒、不絕望?

「病患最討厭的,是被醫師遺棄的感覺,他們很多人經過這麼多治療,都已經接受死亡、知道可能沒辦法了,但是他們不能接受被遺棄。」謝瑞坤說,醫師都會碰到束手無策的時候,但對任何病人都不應該說「回家等死」、「不做會死」,「讓病患覺得你遺棄他,你就是個失敗的醫生。」

當然要跟病患說出「我沒辦法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看著病人在自己手上死掉,也是件困難的事,但謝瑞坤表情平靜,「這個病人3個月後大概會死,但是你誠實的告訴他,我可能沒辦法治好你,但我可以讓你舒服一些,他們是可以接受的,而在最後的時刻裡,他們真的愉快的走完一生,自己的心裡,也會是舒坦的。

有些我們無法感同身受的事情,會傷害對方

只是這些領悟,都是用多年的經驗堆疊出來的。

謝瑞坤在早年的時候,曾經為一個攝護腺癌的老榮民看診,詳細的告訴他現在的狀況不是很樂觀,老榮民沒說什麼就回去了;結果下星期對方的女兒過來,說老榮民回去後隔天,就跑到醫院最頂樓,跳樓了。

「他女兒沒有怪我的意思,但我還是很震撼,醫師永遠要誠實,但是誠實有很多種做法,或許是什麼沒有注意到的點,我們無法感同身受的點,傷害到了對方。」

治癌30年來,就這麼一個病人是自殺走的,謝瑞坤無奈笑了一下,「很難忘記。」

後來謝瑞坤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即便醫師是專業的、需要病人信任的,但有些界線還是沒辦法跨越。有些人不願意告訴家人自己的病情,有些人心理承受不住這麼多的資訊,就算醫師要誠實,要提供足夠的資訊,讓病人有平等的資訊地位可以跟醫師討論、下決定,也不能要求他們一次到位。

「講話的時候,要看著病人講,不要盯著電腦講出你分析的結果,你不抬頭,永遠不會想到『病人』。」謝瑞坤說,他現在多半用3次來講病情,給病人接受的時間,因為不尊重病人,只是製造衝突,就算最後病人一樣聽從醫師的建議,但是「一樣的結果,不一樣的心情」。

當然剛開始會非常累,因為要花很多時間跟病人溝通,要學會拐彎抹角的說實話,甚至是說一樣「殘酷」的話,也就是「我治不好你」。但謝瑞坤說,隨著你跟這個病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觀察,你會知道什麼該講,要怎麼講,有些醫師可能為了安慰病人,就說「我一定可以把你治好」,但不應該給病人錯誤的希望期待。

對於謝瑞坤來說,病人是可以接受壞情況的,只是這種轉折需要一點心理建設,需要緩慢進行,「我盡力而為,即便結果不好,還是坦然。」

所以我為什麼要開自費診所?

給病人的「時間」在一般的醫院裡,只能在營運的壓力下被壓縮,「台灣不是醫師不好,是時間太少,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謝瑞坤說,自費的治癌,就是想提供病人在別的地方拿不到的東西,也是必須提供給病人的東西。

「除了時間之外,還有更好的醫療、整合的醫療,從治療技術、照顧、心理支持、陪伴、安寧療護等等,這裡不能是一個手上有最新的技術,卻不會使用的地方,或是擁有更新的技術,卻對病患一點療效、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地方,所以不是要求病人付錢買器材、買醫療這麼簡單。」

而且診所比一般醫院更有優勢的地方是,診所可以更自由的替病人選擇更好的部分。謝瑞坤說,通常病人在一家醫院做治療,只會待在同一家醫院,「也許這家醫院開刀很厲害,但其他地方可能不是最好的,可是即便他們某些環節不夠好,也不會、不能跟其他家醫院合作。」

但是來診所的病患,謝瑞坤評估可以用健保有負擔的治療就好,就會將病患轉到馬偕醫院,一樣由他看診;而留在自費診所的患者,需要非健保的藥物、需要開刀、需要放射線治療、需要不同種類的連結,他都可以聯絡自己認識的人脈,安排轉院、接受治療。「我們像是一個橋樑,醫院可以由我們串聯起來,給病患最需要、最好的。」

而這之中,最重要的靈魂,就是醫師。

「有些患者來的時候,哭著說之前治療的那家醫院讓他好痛,因為醫師想趕快治好、不想管副作用跟症狀,這樣病患當然不信任醫師,所以我會先幫他止痛,告訴他,『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找我,我能夠幫忙的,儘量幫忙解決』,這時信任感就產生了,我們才有下一步可以做。」

謝瑞坤說,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找尋有名氣的醫師,而是找一個願意聽你講話的醫師,「不願意聽你講話,多有名都沒用,因為他根本不會處理你想要處理的問題。」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陪伴的,也是醫師。「不是護理人員,是醫師,給病人信心、給病人平靜的是醫師,病人終究要死,做到讓他相信你,讓他處理好最後的事情,平靜的離開,醫師的任務,就在這裡。」

延伸閱讀

胰臟癌新手媽媽 每天吃一盒止痛藥 不捨2歲愛女勇敢抗癌

不菸不酒、運動養生卻得肺癌!2個患者的告白:壓力才是疾病根源

「你不要死在日本!」其他人放棄的乳癌晚期患者,HITV把她救回來

紮根東台灣做癌症篩檢 花蓮慈院副院長許文林獲醫療奉獻獎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