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片、餅乾、零食是深受各年齡層喜愛,但近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期進行抽查時發現,知名洋芋片被檢出丙烯醯胺1,202 ppb,超過指標值:1,000 ppb以下,由於丙烯醯胺歸類為2A物質,具有致癌風險性。
本次抽驗20件產品,包含4件即食薯條、4件洋芋片、4件烘焙咖啡或即溶咖啡、2件油條及2件黑糖,其中1件「卡迪那全天然洋芋天婦羅口味」檢出丙烯醯胺1,202 ppb(指標值:1,000 ppb以下),超過「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經臺北市衛生局追蹤,業者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規定提出改善方案
衛生局食藥科陳怡婷解釋:「因為食品在高溫加熱下,胺基酸與還原醣會進行梅納反應並賦予食品特殊風味及色澤,但同時會促使丙烯醯胺形成,此反應較常見於高溫油炸食品。」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物質,表示對動物具有致癌性,但流行病學研究尚無法證明為人類致癌物。目前食藥署針對不同市售食品訂定「丙烯醯胺」,該項洋芋片的指標值為1,000 ppb以下。
業者應透過調整薯條、馬鈴薯餅乾的切片厚度、避免油炸顏色過深或是以少量分批加熱等方式降低丙烯醯胺生成。另外,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減少食用高溫油炸食品,儘量以清蒸、水煮的烹調方式,同時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降低及分散丙烯醯胺可能對人體健康的風險。」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蔬菜中也有「致癌物丙烯醯胺」!選對「烹調」方式、減少52%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