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地圖」大公開!盛行死亡率一次看,7關鍵找出你的高危症狀

大腸癌-01

據最新癌登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專家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因此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研究顯示,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而東部地區雖然盛行率低,卻因為就診不積極,死亡狀況反而較其他地區要高。

南區(雲嘉南)大腸直腸癌病患,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已晚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教授表示,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其餘依次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67人、高屏區(高屏澎)420人、中區(中彰投)369人、北區(桃竹苗)365人,與東區(花東)354人。

換言之,南區(雲嘉南)平均每200人即有1位大腸直腸癌病患,為東區(花東)的1.4倍。王照元理事長表示,由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亦可發現,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首次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預防與治療更刻不容緩。

「確診時就已經晚期的病人,在治療上更有難度。」王照元表示,確診時已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之病患比率,南區(雲嘉南)17.38%,意即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為第四期。其餘依次為高屏區(高屏澎)的17.19%、東區(花東)的16.58%、中區(中彰投)的15.89%、北區(桃竹苗)的15.33%,與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的15.22%。

南高屏地區近年來大腸癌死亡率逐年上升

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 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 41人,與北區(桃竹苗) 39人。

南區(雲嘉南)與高屏區(高屏澎),2014至2018年間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病患人數分別增加26%及29%。2018年罹患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分別為1,909人及1,803人,相較於2014年為1,515人及1,389人,顯示死亡狀況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7項大腸癌高風險症狀,降低死亡風險

王照元表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基因變異、藥物或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之下等都是腸癌的高危險因子,推測可能與民眾日常生活飲食型態,以及健檢與治療意識有關,導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第四期,故死亡率亦高。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仍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治療,據我國本土經驗,每二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特別是具有大腸直腸癌相關風險者,更應該積極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大腸癌晚期可用「接力治療」提升治癒率

「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請勿消極面對,第四期治療方式與時俱進,現今晚期抗癌策略為『接力治療』,可大幅延長病患存活期。」王照元介紹,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一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三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如此,病患可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得以延長疾病穩定期與整體存活期。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經運用2014至2017年健保資料連結癌症登記與死因資料分析發現,接力使用第一線至第四線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高達近兩年半,晚期病患仍可維持生活品質。

王照元說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降低死亡率之關鍵。但是,高屏區(高屏澎)與東區(花東)的病患可能因擔心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而降低治療意願、誤信偏方延誤治療。導致東區(花東)雖盛行率最低,卻可能因病患未能即早接受治療,所以死亡狀況較其他地區高。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年輕糖尿病患者當心大腸癌!1200萬人研究:好發期會提前5年報到

照大腸鏡前3天的「低渣飲食」怎麼吃?醫師一張表判斷:用咀嚼時間來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