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沈玉琳證實罹患血癌,引發不少討論。醫師提醒,如果有出現持續疲倦,千萬別忽視!有可能是血癌的症狀之一。
「醫師,我最近常常頭暈、全身沒力,是不是太累了?」一名病患語氣中帶著明顯倦意,進一步檢查結果卻揭示了令人沉重的真相——紅血球和血小板數值遠低於正常,血液中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球,最終被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然而確診後必須面臨的就是如何治療,在整個抗癌的過程,除了常見的化療、標靶、免疫治療等等,中醫輔助治療可以遵循「攻補兼施」原則,與西醫形成互補並幫助患者穩定抗癌。
中西醫雙重守護 攻補兼施可幫助患者穩定抗癌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種進展迅速、必須即刻治療的血液癌症。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國帆表示,血癌的治療不僅在於消滅癌細胞,更重視鞏固身體正氣,提升患者的抵抗力與恢復力。他強調,中醫認為血癌屬於「正虛邪實」的體質,治療過程中,適當使用中藥與針灸,可有效減輕化療副作用,如噁心、疲倦及免疫力下降,並透過益氣養陰、補脾健胃,幫助患者建立抗癌的力量。
廖國帆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有化療、標靶、免疫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等多元西醫療法能有效清除癌細胞,但治療過程常伴隨免疫力下降及體力衰弱,影響療程持續性與生活品質。
他指出,中醫輔助治療遵循「攻補兼施」原則,依據病程階段靈活調整策略,與西醫形成互補。在化療期間,中醫運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配合針灸,幫助緩解噁心、食慾不振及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增強患者免疫功能,使療程得以穩定推進。治療中後期則著重補益元氣,促進血球生成與體力恢復;緩解期則以扶正固本、調整體質為主,降低復發風險,協助患者恢復健康。
「先固本,再續戰」中醫讓抗癌不再只是硬撐
廖國帆分享,前述個案經中醫評估後服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並配合針灸,成功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減少白血球過低現象。隨著體力回升,他得以穩定完成療程,不因副作用中斷治療。廖醫師提醒,化療結束後血球恢復需時,必須先「養足正氣」,才能促進生血、抵抗後續療程帶來的挑戰。
廖國帆強調,中醫輔助非取代西醫,而是有效補充,雙方結合能減輕副作用負擔,提升整體耐受性與生活品質,讓患者不再僅是「硬撐」,而是有條件地持續抗癌,展現更強的戰鬥力。
身心同養,抗癌有機會走更久
除了治療外,廖國帆說,臨床上也會讓病患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像是餐桌上增加枸杞、紅棗、蓮子粥,幫助補氣養血與改善面色;偶爾攝取牛肉、菠菜等富含鐵質的食材。體力允許時,有可以練習八段錦等溫和氣功,促進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
中醫講究「身心合一」,心情的安定和支持系統的建立,是療程成功的關鍵。廖國帆分享,醫師不只是治病,還要教病人怎麼生活。家人的陪伴、溫暖的家庭氛圍,以及病友間的交流,都是讓患者走得更穩、更有力量的因素。
持續疲倦別忽視,小心血癌悄悄來襲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許多人忙碌之餘容易忽略身體出現的小毛病,導致血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警訊被忽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癌的初期症狀,常常與一般感冒或疲勞相似,容易被誤認而延誤診斷。廖國帆提醒,如果身體持續出現以下異常反應,應立即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檢查:
- 持續疲憊無力,稍微活動即氣喘
- 臉色蒼白、頭暈目眩
- 不明原因發燒
- 牙齦出血或身上莫名瘀青
- 骨骼、關節疼痛,尤其胸骨處
廖國帆再次呼籲,透過全方位、身心兼顧的照護,患者得以在漫長的抗癌路上保持穩定,重拾生活的希望與勇氣。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