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被診斷出患有侵襲性攝護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其實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素有「熟男隱形殺手」之稱的攝護腺癌,因早期無明顯症狀,有些患者確診時,已為第四期,此時患者的預期壽命已經大幅減少;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說,許多個案有「排尿異常、夜間頻尿或背部疼痛」才就醫,為了防止太晚發現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他建議 50 歲以上男性或有家族史者,每年應定期篩檢。
轉移性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癌症範圍如果超出原發器官,隨著淋巴或血流擴散身體其他各處,則稱為轉移。而攝護腺癌常轉移的地方正是為骨頭、淋巴結。而且,攝護腺癌相對其他癌症更易轉移至骨頭,在轉移性攝護腺癌中占了 8 到 9 成。在治療上,雄性素剝奪療法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的基礎,其透過降低體內睪固酮到去勢濃度,使攝護腺癌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傳統上可靠手術閹割去勢(外科去勢),然目前多已利用口服或針劑藥物達成化學去勢。醫師會根據病人癌症階段、身體與共病狀況、先前癌症治療、患者偏好等因素,與病患討論出最合適患者之抗癌治療。
查岱龍提到,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病史、肥胖與飲食習慣,男性 50 歲後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此外,台灣有研究也發現,若家族中有父親或兄弟曾罹患攝護腺癌,個人罹癌風險將提高 3.9 倍。不過,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常是因排尿異常、夜間頻尿或背部疼痛時才就醫,因此台灣有約 33% 患者在確診時是已經出現遠端轉移的第四期。
50 歲以上男性每年篩檢一次 PSA 醫:早期診斷是關鍵
查岱龍表示,他自己先前也遇過個案已經出現骨頭轉移的情形,但因為沒有症狀,並未意識到,直到骨頭疼痛,經由骨科醫師檢查,發現有異狀,轉診後抽血,確認已經是前列腺癌第四期的患者。
查岱龍說明,病患可能會出現骨骼相關副作用,包括骨折、脊椎壓迫或癱瘓等,假設是長者,治療更需要有人照護,早期診斷、治療,可避免晚期癌症帶來不便或不幸。查岱龍也提醒,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持續升高。」面對攝護腺癌定期篩檢與早期診斷是關鍵,建議 50 歲以上男性每年至少檢驗一次 PSA 值,若有家族病史,則應從 45 歲起定期篩檢,及早評估罹病風險。

文/張乃文、劉ㄧ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