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年約 7500 人因肝癌死亡,當中有 8 成為 B、C 肝炎帶原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曾有一位 B 肝帶原者,60 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然而在後續檢測中卻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為陰性,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 65 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的,就醫檢查才發現肝內已產生肝癌,腫瘤更已大至 15 公分。」其實,肝病為台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超過萬人,其中 B 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目前推估約有 200 萬人。
哪些人是肝癌高風險族群?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說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有 10433 人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 4 名,在最新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更排名第二,平均每小時便有 1.2 人確診肝癌。
「台灣從 1986 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 B 肝疫苗政策,大幅降低年輕世代的感染率;但 1986 年前出生民眾,因未接種疫苗,就是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
楊培銘指出,因 B 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所以除了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其他高風險族群是以下幾類:
‧洗腎
‧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
‧家人有 B 肝感染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
為何肝硬化,最終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
「曾有一位 B 肝帶原者,60 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然而在後續檢測中卻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為陰性,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 65 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的,就醫檢查才發現肝內已產生肝癌,腫瘤更已大至 15 公分。」
楊培銘表示,B 型肝炎一旦感染且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因此,帶原者必須持續規律追蹤,若已出現肝硬化,就必須每 3 個月定期檢查;沒有肝硬化者,則應該至少每 6 個月追蹤一次,切勿因為血中 B 肝表面抗原(HBsAg)轉變成陰性就停止追蹤。
慢性 B 型肝炎發作時,肝臟會啟動修復機制而形成纖維組織,在長期反覆循環下,會逐漸導致肝硬化,最終提高罹患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
楊培銘強調,肝癌可以預防,B 肝疫苗斷層世代以及其他高風險族群,應謹記 B 肝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也就是要主動篩檢。
如果民眾發現自己是帶原者,需定期回診追蹤,若醫師評估需接受藥物治療,就應配合醫囑,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目前有什麼免費的篩檢可以做?
2025 年 8 月 1 日起,衛福部國健署擴大公費 B、C 型肝炎篩檢對象:
‧擴大篩檢年齡:將原先的 45 歲至 79 歲免費篩檢年齡,下修至年滿 39 歲即可接受篩檢。
‧針對特定出生年:凡是民國 75 年(含 1986 年)以前出生,且年滿 39 歲至 79 歲的民眾,都納入免費篩檢對象。
‧終身一次免費: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享有終身一次的免費 B、C 型肝炎篩檢服務。
‧地點:全國超過 6000 家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醫療院所都可進行抽血檢查。
‧流程:篩檢不需空腹,需攜帶健保卡。
‧後續:若篩檢結果陽性,醫師將協助進一步的追蹤和治療。(例如:C 肝目前有高治癒率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費用由健保給付)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