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只追蹤不治療 北醫婦產主任:卵巢癌風險增4倍

卵巢-01

台灣女性常患癌症中,由於乳癌是摸得到的,大家的警覺性較高;而子宮頸癌由於政府大力推行「6分鐘護一生」,近年來也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唯有卵巢癌,摸不到、沒感覺,預後又奇差無比,是婦癌中亟需攻克的疾病。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指出,卵巢癌是全世界女性常見癌症的第8名,「它是乳癌以外,台灣婦癌發生率的第2名,雖然台灣的醫療可近性比較高,但還是有43%的人在發行時已經是晚期。」

劉偉民進一步沈重指出,台灣女性癌症唯一在上升的就是卵巢癌,而且增加的都是年輕女性,「我們的患者年齡中位數是52歲,比世界平均年輕了11歲!」

圖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指出,卵巢癌是下一個醫學界要攻克的婦癌。

子宮內膜異位症千萬別輕忽!

劉偉民表示,國際知名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最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罹患類子宮內膜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明亮細胞癌(Clear-cell carcinoma)的高風險,比非子宮內膜異位症者高出四倍。「北醫的研究也指出,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

鑑於台灣有10%的女性都有像是巧克力囊腫、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等子宮內膜異位症,劉偉民建議,無論症狀大小,都一定要積極處理,不要因為囊腫小,還沒到需要處理的大小就不處理,「醫學不是比大小,不是所有小的都只要追蹤觀察就好了。」

劉偉民舉例,北醫附醫婦產部最近收治一名24歲患者因生理期腹脹、腹痛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兩邊卵巢各有5公分巧克力囊腫及1.5公分的囊腫,醫師手術取出化驗確認後反而1.5公分的囊腫是卵巢癌。

生育率一直降 卵巢癌病例一直增

劉偉民回想,他開始行醫時,台灣每年卵巢癌病例大約只有500多新增病例,時至今日,每年卻有近1500的的新增案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想在大家都不生孩子了。」

劉偉民表示,懷孕一次,加上哺乳期,卵巢就能夠休息將近1年半,但是女性不生育,卵巢全年無休的運作,癌症風險便提高了。

高風險群、經期不順 都要積極追蹤治療

劉偉民指出,未曾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吸菸,或是有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要提高警覺、尋求專科醫院定期檢查,「如果在過去一年內出現腹痛、腹脹、易飽足、頻尿急尿感等情形應盡速就醫。」

圖說/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讓衛教更加「可視化」。

為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認識,北醫附醫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藥廠合作,10月底於診間使用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與民眾衛教互動,透過新穎的診間互動,讓更多女性認識卵巢癌並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警訊。

延伸閱讀:

女子腹部劇痛子宮肌瘤扭轉惹禍 醫師教妳4招預防技巧

高死亡率卵巢癌有口服標靶藥了!醫生:可終止無止盡的化療

20萬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 「頻繁出血、經痛」可能發展成3種癌症

再生醫學「自己做卵巢」!女性癌友重燃恢復生育的希望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